如何有效地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一些技术可以让监控购物者行为的过程更为容易,这就是为什么一家商场中的摄像头不仅仅是被用来防止盗窃的原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Rajeev Sharma建立了一家名叫VideoMining的公司,让这个过程自动化。它采用图像识别软件,对来自摄像头的购物者做出选择的图片进行扫描。这个系统有搜索数十万人行为的能力,它可以测算有多少人径直走向某种品牌、有多少人在某一品牌前犹豫,以及哪些商品被人用来进行比较。与此同时,它还可以通过年龄、性别和种族对购物者进行分类。VideoMining曾对人们在便利商店购买啤酒的行为进行过分析,结果发现,人们一般会在这件事情上花费2分钟,多数人会径直走向某一品牌,表明他们早已作出了选择。因此,企业主应该把他们的市场费用花在外面,而不是商店里面。这项分析还可以展示啤酒购买者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说服去考虑竞争对手的品牌,从而帮助广告主确定某项新广告的投资回报率。
看看你的广告是否多余
近日,Perception杂志刊发了一项由几个美国学者参与的研究结论。学者们发现,一个常常出现的广告,会立刻对消费者产生影响。因此许多强力广告的初期效果往往非常强大,并造成大家都去买、大家都在用的现象。假如这是一场选举,你赢定了。但,若这是一样商品,“红太快”会产生一个问题,从而启动人类的另一个天性。原来,人类有个机制,他在思考该喜欢A还是B之前,会在大脑内自动计算二者将带给他多大的回馈,再来决定要喜欢A还是B!有趣的是,如果他看到一个东西出现太多次,就表示此物已经太丰富、太多了,故价值远远低于那些稀有资源,给他的回馈自然比较少。而且,由于此物不够稀有,消费者并不急着今天就喜欢它。学者们发现,只有让消费者在潜意识留下印象,同时不用显意识去处理这些信息,才能够避免“警示太多”的效应,延续这些信息的生命力。事实上,这给那些苦于确定广告投放频率与范围的广告主提了个醒,也许“多多益善”并不是永恒的真理。
comScore催促大家重新认识陈列式广告
2008年12月,市场研究公司comScore选择139则陈列式广告进行实验,同时监控200万位受众的使用状况。这些受众被分为两组,一组看了广告,另一组没有,其它的变因几乎相同。结果,他们证明了之前大家已经假设到的结论:陈列式广告的点击率比关键词广告低很多。不过,comScore的研究还发现,看到陈列式广告的人在一个月内拜访其背后网站的几率比没看广告的人高46%,到搜寻引擎寻找该广告或该产品关键词的几率也高出38%。不仅如此,comScore还发现,看广告的受众在线直接购买几率较没看广告的受众高出27%,连线下购买几率也高了17%。这些数字证明,陈列式广告也是有效果的,只是其效果具有滞后性。此外,在这200万位受众中,有高达81%的人从头到尾只看过陈列式广告,也就是说,陈列式广告所接触到的受众数量很有可能是关键词广告的10倍之多。许多想赚广告钱的网站不妨尝试一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看”法。
视线追踪成就虚拟购物
最近,飞利浦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成功开发了一种视线追踪(Eye-tracking)应用系统。它可以安装在商店的橱窗里,能够让观看者体验到虚拟逛街的乐趣。通过追踪观看者的视线移动,系统会自动将其最感兴趣的产品信息显示在屏幕上。消费者注视时间较长的货品会被系统放大,并显示在屏幕上。顾客还可以用目光控制菜单,在屏幕上调出更多的产品信息。这个橱窗系统的应用对象是那些徘徊在商店门口的消费者。研发者相信,通过这种方式,顾客在街上就可以决定购买哪家店铺的哪种商品。除此以外,这个系统还可以激发路过人群的购买兴趣,而店铺所展示的商品种类也可以针对观看者的兴趣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