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霞
冬去春来,岁月匆匆,又到了鲜花盛开的5月。2008年那场令世人惊心动魄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带给我们的伤痛和震撼仿佛还历历在目,可转眼间已经到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周年祭日了。
一年后的今天,灾区的情况怎么样了?灾区的老人还好吗?那就请您随着我们的记者,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那片令人震撼过、如今依然难忘的热土吧!
在这365个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里,坚强不屈的灾区人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下,早已从废墟中站立起来,抹去眼泪和血迹,抖落满目的凄伤和尘土,以顽强的毅力在断壁残垣上开始一砖一瓦地重建家园……
诗歌依然是
生活中的最爱
记者曾经采访过都江堰柳街镇的“柳风农民诗社”的老人们(详见本刊2008年第2期《老农民结诗社》)。邱岗是柳风诗社的社长。地震那天,他在诗社正与两三个诗迷闲聊着,突然大地“哐当、哐当”地摇得跟跷跷板似的。邱岗大喊一声“地震了!”,就和大家冲了出去,只见周围平房的瓦片稀里哗啦乱飞……后来,邱岗逢人就说:“是诗歌救了我。”不幸的是,地震中他家死了五口人。掩埋了亲人后,原来十分开朗的邱岗几乎不会笑了,一咧嘴就难受。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诗社的老人们从最初的惊恐不安和茫然中逐渐镇定下来,纷纷用诗歌记录下在地震灾难中个体生命的脆弱和无奈,但也讴歌了人类在大灾面前所表现出的真善美。震后一个月,他们用自己的诗歌搞了大地震月祭活动,还专门出了两期地震诗歌专刊报纸。如今,诗歌依然是他们生活中的最爱。
七旬夫妇
废墟旁办画展
5·12大地震使绵阳市七旬老人周元正、龙忠凤夫妇家的房子破裂了,需要加固后才能使用。但他们没有悲观,为顾全大局,支持重建门前公路,主动拆除了自家门前饱含着他们一生心血的石梯。今年春节期间,周元正看见老家群众灾后重建家园特别辛劳,又听说有的人依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抑郁中,心里很不是滋味。
元宵佳节那天一大早,夫妇俩带着200余幅绘画作品和有关抗震救灾的剪报,来到安县花街镇文兴村老家,在重建宜昌公路的工地旁的座座废墟前,举办“抗震救灾剪报展”,以此鼓舞乡亲重拾生活信心,乐观面对困难,早日建好家园。过往群众驻足观看,对他们称赞不已。
陈仁平老汉
快乐的今天
这天,记者在北川陈家坝街上,遇到了陈家坝乡樱桃沟村陈仁平老汉。大地震时,他被埋在山间倒塌的房屋废墟下七天七夜,靠家中母鸡所生的两只鸡蛋,熬到了救援人员的成功营救(详见本刊2008年第7期《废墟上的奇迹》)。如今,他的身体状况及生活情况如何呢?没等记者发问,他便告诉记者:“好着哩!”
陈仁平被救援人员营救后送到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地震致伤的两条腿已基本康复。陈仁平家现住的是过渡房,坚固而保暖,房里面有政府配发的三张床,床上铺的盖的都是政府发的新棉被新棉褥子,他非常满意。陈仁平说:“下一步,我就是努力想法新建自家的住房,靠劳动谋生了!”
北川孤寡老人
震后不孤单
带着本刊众多读者的关心,记者翻过险峻的九黄山,越过奔腾的平通河,来到北川桂溪乡,走进了新建在该乡甘溪村的北川敬老院。目前,这里住着84名孤寡老人。
敬老院占地6亩多,有3幢楼房,能容纳130个床位,具有浓郁的西羌文化特色。老人们有的在文化活动室里看电视,有的坐在院子里晒太阳……
记者走进105室,只见20平方米的寝室内干净整洁,桌椅衣柜都很齐备,94岁的冯仲文老人所在的床上铺着电热毯和两床崭新的棉被。冯仲文在北川曲山城文武街住了70多年,无儿无女。大地震毁了他的一切,房没了,衣服没了,攒了多年的3000多元钱也没了,他曾想跳河一死了之……可是,医生不仅治好了他受伤的双腿,还为他配了副假牙。去年7月底,他痊愈后被送到敬老院里。他告诉记者说:“如今我住得好,吃得好,享福喽!”
图为来自山东潍坊市的援建人员看望冯仲文
不哭的都江堰
都江堰“柳风农民诗社”邱岗
时空定格在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
地球刻上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汶川北川都江堰……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
岿然不动的都江堰大坝镇定坦然
它是一个铁打的汉子
见证了两千多年的风云变幻
更铭记了这场抗震救灾恢弘的史篇
我们要自强不息沉着勇敢
众志成城重建家园
用我们的行动宣告
不哭的都江堰
好一个都江堰
永远屹立在天地之间
·真情难忘·
情系汶川,失语多年的老伴开了口
我的老伴因重病几年前就瘫痪在床,不能说话。去年5月汶川地震发生后,我和女儿还像往常一样坚持给他读报。52岁的女儿一边读一边问:“老爸,你是共产党员吗?”我插话道:“你爸的党龄比你的年龄还大五岁呢!”我对老伴说:“灾区人民急需救援,你是老共产党员了,你得救济啊!你是共产党员吗?”只见他涨红了脸,突然蹦出一个字:“是!”听到这个字,我和女儿激动得热泪盈眶,没想到失语多年的老伴会说话了。于是我又高兴地问:“你准备捐多少啊?”女儿用手比画着:100元?他皱起了眉;200元?他还是不满意的样子;说到300元时,他眉头舒展了,嘴还动了动。女儿说:“老爸要是能走,准是第一个到单位捐款的人。”
于是我拿了300元,下岗多年的大女儿拿了200元,一起送到老伴的单位,实现了他心中赈灾的愿望。
事隔几日后,老伴安祥地离世,那个“是”字成了他最终的遗言。辽宁省鞍山市张桂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