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普通大众如此,对于身处中南海的领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殊不知,他们在餐桌旁依然别有一番风采!透过著名作家权延赤的笔端,我们仿佛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邓小平等领袖们,以不同的风采走进中南海,走到会议或宴会桌旁……
1976年,李维信被组织上派到邓小平那里工作。上面派一个加强班负责警卫,由一名副指导员带领。李维信第一次同邓小平握手时,他感到一股力量顺着他的胳膊和肩膀,直摇颤了自己的半个身子!
(一)
李维信没想到的是,到那里后遇到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说服炊事员……
“报纸上到处都是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我怎么好再干下去?”炊事员皱起眉头。
李维信反复说这是组织交代的工作,但炊事员还是直摇头,走了。
邓小平这里没了炊事员。幸亏还有他年迈而坚强的继母,这个家才炊烟不断,保持了家庭生活所特有的那种温馨。
邓小平家中的两名服务员也不干了,据说还是亲戚,说要划清界线。李维信同样做了许多说服工作,说明这是组织决定,如果她们走,就还得换人来。影响面扩大了不好,组织要求她们留下来继续做好服务工作。她们还听劝,终于留了下来。
两个月后,炊事员回来接着干了。经过十年的反反复复,人总要长见识,大概他也从周围人那里体会到“今非昔比”,看出了人心所向。他回来干得还很好。
(二)
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的突变还是身边工作人员微妙的情绪波动,邓小平都泰然处之。他每天寡言少语,在庭院里一圈圈地散步,有时也割草。
现在,邓小平依然是一圈又一圈地散步。他若坐下来,会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所以,比较而言,身边无论亲人还是工作人员,宁愿看到他一圈又一圈无休止地走下去。
李维信悄悄地坐在荫凉里看小人书。那是卓琳送给他看的,有成套的《三国演义》,也有散本的连环画。
“怪寂寞的,你看看书吧。”卓琳就说了这么一句。李维信却十分感激。他等于是“陪绑”,深居简出于这座迟暮的宅院,日子确实不好打发。
这一年,邓小平已是72岁的老人,但是没有人尊称他“邓老”,所有人熟悉的最尊重的称呼仍是“小平同志”。这不仅是历史形成的,更由于他的身体、性格和精神状态无法叫你称他“老”。
邓小平就这样在宅院里一圈又一圈地疾步而行。只是脚步沉重了许多。因为他的心境沉重了,忧虑和责任感都变得越来越沉重。
他也遇到一点小麻烦,就是前列腺炎。当他散步时,李维信有时就须到301医院拿药,联络专家医师来诊治。
唐山大地震后,邓小平由于前列腺炎发生排尿困难,李维信给301医院打电话,医院派人来给插了管子。由于不慎,引起感染,打针效果不明显,医生说:“很危险,非住院不可。”
邓小平住进301医院六楼,整个楼道只住了他一个人。是重视还是保密?过去李维信来医院联系医师及取药,都不讲邓小平三个字,只讲代号。其实医师和司药心里全明白,听见代号就知道为谁看病,为谁取药。现在邓小平住院,虽然报纸和广播每天口诛笔伐,但叶剑英做了明确指示:“一定要治好,一定要保护好。”
(三)
邓小平的手术很成功,党和国家的手术也很成功—“四人帮”这个瘤子被割除了。
术后的邓小平身体恢复很快,而且他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能够使党和国家也迅速恢复健康,发展壮大。
他什么文件也看不到,不了解情况是不好下决心采取行动的。他将目光投向李维信,那目光比语言还传神。
“首长有什么事吩咐?”李维信立刻心领神会。
“粉碎‘四人帮的材料下来了吧?”
“下来了材料之一,后面还要下。”
“传达到哪一级?”
“全体党员都传达到了。”
“你帮我反映一下,我要求看到文件,打招呼会上华国锋同志的讲话,我要求看一看。”
“行,我马上汇报。”
邓小平的要求合情合理。他虽然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但他仍保留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称号,没有人也没有理由能拒绝他的这一要求。
很快,李维信将材料之一交到了邓小平手中。
邓小平接过材料时,手里仍然夹着烟,不忙不迫地开始看文件。他看得认真,可以说聚精会神,有时嘴唇还轻轻嚅动,那是无声的阅读。他的目光犀利,缓缓扫过字里行间;当他的目光自上渐渐扫到下时,有时又跳到上面,将看过的重要部分再重新看一遍,然后再翻页。
他终于读完了材料,放到一边,续燃一支香烟,重新将目光投向李维信:“坐这里,坐过来。”
李维信坐到邓小平身边。“我看呀,不需要之二、之三了。”邓小平深深吸一口香烟,略有屏息,痛快地将烟喷出,长长的烟柱直撞到茶几上才翻卷着朝四周弥漫开。他微微一笑:“材料之一就说明问题了。”
6月(上)预告:
周恩来与许世友赌酒
许世友生性耿直、刚烈,喝酒他说罚就罚,不惜动武……周恩来善于处理各种最复杂的矛盾,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于是,当许世友到北京时,周恩来向他发出了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