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红霞
图书馆应该体现出为学校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服务性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保障。为此,学校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高度,充分认识办好图书馆对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意义,并着力从强化服务意识和规范图书管理2个方面下功夫,提高图书使用率,充分发挥图书馆(室)的效益。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中小学图书馆(室)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知识性很强的工作,其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图书馆(室)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直接影响到图书馆(室)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因此,首先,学校选配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对学校图书馆(室)实施有效管理。其次,加强图书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学校在加强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提高的同时,十分重视图书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图书工作人员除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外,还应掌握图书管理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此,学校规定每天上午第一节课为图书工作人员业务学习时间,主要是学习图书馆管理学知识,技能操作训练,了解图书管理新动态等;并在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中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周向读者推荐一篇好文章,每月向读者介绍一部好书,每半个学期举办一次学生读书竞赛活动,每学期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论文,每学年进行一次专业技能考核。这样一来,学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使之真正成为知识的导航员。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规范的运行机制
图书馆(室)管理工作和其他管理工作一样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从规范入手,建立可供操作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运行机制的内容,即图书管理工作的方法、任务、内容等,其主要工作是要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规章制度,如《图书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图书借阅制度》《图书丢失、损坏赔偿制度》等,并与教师年度考核、工资晋升、实施奖惩等挂起钩来,使这项工作运行起来有力度;二是涉及运行机制的方法。要建立分级管理体制,分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是教育主管部门把学校图书管理工作条理化,形成管理规章,出台管理规定,使管理工作具有权威性;第二是业务主管部门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之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依据图书管理工作的特点,制定出图书馆(室)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三是学校依据自身特点,结合学校实际,拟定学校图书管理方案,使图书管理工作具有可操作性;第四是图书管理人员要强化自我管理、现代管理意识。
搞好有效导读,提高阅读功效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利用文献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量不够、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盲目择书,阅读内容不够丰富多彩、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等消极、盲目、低效的状态。甚至步入课外阅读会影响功课成绩的误区。他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随便看什么”,不是因为“我要什么”,图书里“有什么”而来。有的学生专门拿些装帧比较漂亮的来读,结果事倍功半。因此,图书管理员有必要做好导读工作。
因为导读工作是沟通学校文献资源和学生阅读需求的桥梁,是培养学生利用学校图书资源的金钥匙,是向学生传授利用学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技能和帮助学生选择、鉴别所需阅读文献的有效手段。作为学校图书管理员如能有效地做好导读工作,图书馆的功效一定能大大提高。导读工作中,可分批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参观,向学生介绍藏书类别、数量,教给他们读书方法,怎样浏览图书,怎样提高阅读效果,学会哪些书刊、哪些文章要精读细读,
做到为我所用,为所学功课所用,为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所用。
开展多种服务,促进图书效益的发挥
学校图书馆(室)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图书馆(室)的建设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提高师生整体素质,激发学生爱科学、看好书的兴趣,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促进图书效益的发挥。学校图书馆(室)要秉承“以读者为本,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这一理念,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读书竞赛活动,以赛促读,教书育人,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在开展图书管理工作时,可通过树立典型、建立示范区、示范科系等形式,把图书管理工作引向深入:一是在普遍开展图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发现、培养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单位作联系点,通过经常指导活动,发现、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二是建立评估验收和奖励制度,通过督导评估活动,争取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实现馆舍建设、书刊配置、图书管理上档次,同时大张旗鼓地推广典型,使学校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是通过组织读书征文评比和管理经验交流,推动图书管理工作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学院武安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