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婷
实施新教材课改以来,许多教师开始钻研新教材与老教材的不同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以达到与时俱进。但仍有一部分教师认为新教材与老教材内容大同小异,所以在处理上直接就抛开书本,用老教材的框架备课。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有了知识内容,但学生缺少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不利于学生以后学习的深入。所以,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书本设计的各个栏目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课本,以达到活用课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对定义关键词的全面理解
一个定义,往往有几个不同的关键词。例如电解质定义的学习,在水中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而导电的化合物即为电解质。出一道题,要求学生选择出是电解质的物质:氯化钠、碳酸钙、二氧化碳、碳酸、铜、乙醇。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应该全面理解每个点,而非以偏盖全,草草了事。
用好书本的图表模型介绍,提高学生
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教材添了一些更具体鲜明的图表、物品模型、照片等,这些都是书本设计者精选的东西,蕴涵深刻的化学道理。例如书本(苏教版)摩尔物质的体积,学生经过计算后,会在教师的提问下很自然地答出:1摩尔固体或液体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教师在赞许的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思考:1摩尔气体的体积都相同的前提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个前提?气体的体积由什么因素决定?为下文的学习提供很好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作用是选好书本的图表模型素材,精心设计好问题,决不能一下子将底全展现给学生,失去探究的趣味。
设计好合理的实验设计教学,培养学生
质疑和探究能力
许多学生受初中一些错误的学法误导,认为化学的学习只要背熟一些反应即可,对实验只停留在描述现象、能分清对错的基础上。结果在遇到新问题时,脑子中很混乱,无法加工信息。例如二氧化硫的性质和应用一节,书本有3个实验,可先让学生自习实验信息,大致判断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分析。教师在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前,可让学生从酸雨知识下手,为了获知溶解的多少,如何选择实验用品?产物酸碱性的程度如何检测?在演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的同时,点出其漂白的实质是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的物质,紧跟着可设计一道演示实验题目:二氧化硫通入氢氧化钠和酚酞的混合液,颜色褪去,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想哪一种是正确的?在经过分析和讨论后,教师点出二氧化硫作为一种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成盐,降低碱性。这也是二氧化硫第一个性质的延伸。第3个实验,二氧化硫溶液中加入氯化钡前,先提问学生,会出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会脱口而出:有沉淀生成。教师在这时候做一下实验,大家发现没有沉淀,就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在这时候可作适当解释,然后提问加入双氧水,会有什么现象?然后从硫的化合价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引出二氧化硫的一个重要化学性质——还原性。
抓好复习环节的知识网复习,提高学生
对比学习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氯气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氯气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这些用途是利用了哪些性质?氯气有哪些危害?怎样预防和处理?既围绕高中化学知识展开,也围绕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既体现化学的学术性,又体现化学的社会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事实证明,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等陈述性知识固然可以系统地教给学生,但学生通过假设、观察、实验、交流、推理、归纳等过程所获得的知识更富有含金量。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学生不但知道是什么,而且懂得为什么。通过不断探究与反思,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传统化学教学过于关注课程的学术性,而忽略课程的社会性,学习也常常由一个个看似严肃的学术问题组成。事实上,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的学科,学习化学决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由此提出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口号,而近几年的高考中也突出体现这种趋势。所以,笔者主张学习应该由单纯学术定向转变为实际问题定向,也就是通过一个个实际问题的提出,强化化学学科的社会性,让学生应试能力和生活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尝试、主动探究、主动了解和发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它可以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长远看,新课程全面的实施推进必将带来高考的新一轮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对新课程进行研究,对课程目标进行正确的把握,才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与帮助,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推进。从现在开始慢慢摸索出一条适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高考复习策略,学生一定会达到“轻负、高效、善学”,从而考上自己理想的学校。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