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教育体制一直坚持“师”本论。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能力得不到长足发展,教师被看作“权威”,教师的言行被看作是不容置疑的。生本理论,强调教育过程要承认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生本教育”理论家郭思乐教授认为:“教育是依靠人的特殊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它最终或基本上是由一个带有整体性、活动性和生长(创新)性的生命自己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方面,坚持“生本论”教学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阅读兴趣,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在生本理论指导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具有现实意义。它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有目的性有选择性的开展专项阅读,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生本理论下阅读教学的情境构成
通过语文教材创设阅读情境语文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的意境之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阅读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作者对冬天的描写,使学生可以展开联想与想象,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对冬天的描写有了更多的理解。教师要趁势指导学生阅读名篇佳作,如朱自清的《春》,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屠格涅夫的《树林和草原》等,通过学生的比较阅读,了解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
通过专题讨论创设阅读情境在开展阅读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空城计》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前,可以先通过“专题讨论”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教师进行提问:“诸葛亮对空城计的实施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胜算?如果司马懿强行攻城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诸葛亮在‘空城计中体现了怎样的军事才能和过人胆识?”通过这样的讨论,首先达成一个共识。然后再从文章阅读中得到佐证,这样的阅读无疑是深层次的阅读,是带有针对性和目标性的阅读。
通过影视作品创设阅读情境中学语文教材中,对于四大名著介绍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美猴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教师在讲解本课前,可以先播放《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片断,或播放《敢问路在何方》直接将学生引入情境。通过学生的视觉冲击和文字阅读,吴承恩笔下的“美猴王”桀骜不驯、玩劣不堪的形象便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光彩形象。
生本理论下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海燕》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的一篇作品,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写性和诗歌的表现性的特点。刻画了勇敢的精灵——海燕的战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不朽的形象和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指导学生对“海燕”的“声”“形”“义”方面进行选读。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辩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量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生本理论下学生阅读审美能力的培养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换言之,感知是学生开始审美的初级层次,需调动学生审美直觉力去感受作品的语言和形象。感知又是美感的门户,审美必须有一个对象作为外来刺激,主体通过感知才能产生美感。因此,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文学形象。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作者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爱戴与尊敬。《背影》就是一篇父怜子、子疼父的至情之文,而不是所谓朱自清女性情结的投射。准确把握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观和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全面掌握朱自清的生平史料,才能客观、准确地解读《背影》文本。《背影》用朴实、细腻的笔触抒写父子天伦至情,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
生本理论下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阅读创新能力,就是“迁移”能力质疑精神。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求同存异,以点带面,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名家的写作风格,通过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来把握作品的精神实质。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受到了道家的生死观的影响,认为“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认为死是人生的最终归宿,可以使心灵得到永生。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了解了文化差异,加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善于质疑,进而释疑,达到领悟问题的目的。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实现从单一的知识掌握到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转变。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指导学生参与阅读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