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相声茶馆老板的快乐与尴尬

2009-06-29 05:25
人民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包袱茶馆南京

佚 名

梁爽在南京开了第一家相声茶馆。他的茶馆在网上的人气很旺,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经营却十分惨淡。但他还是打算坚持下去,因为相声“得用文火炖着”,等观众培养出来了,就总有“沸腾的一天”——

梁爽一手创办的开心茶馆,是南京城里唯一经营相声的茶馆。

从1月10日“封箱”,至今已近一个月,茶馆显得有点冷清。可在梁爽的老家天津,过年那几天,相声茶馆一天演出三场,门一开,票就卖完了,舞台侧面也加座,买了站票的观众也跺着脚叫好。

这样的荣光,在梁爽的开心茶馆里只能偶尔感受到。这儿开业两年多,除周末以外,每天听众不超过10个人。

相声被认为是“北方人的玩意儿”,在南京人嘴里,那东西“没得味儿”。梁爽却偏想让这里的市民每晚花20元钱坐下来听几段相声,听起来像是“愚公移山”。

和天津茶馆里说传统段子不同,开心茶馆的受众,都是20岁到40岁的中青年观众,他们喜欢的是“与时俱进”的相声。传统相声里唱的多半是河南坠子、河北梆子、京剧、评剧……但梁爽的观众们大多听不懂,于是他开始尝试改编,在传统相声里加上现代元素。

有个观众告诉梁爽,他和丈母娘关系不好,跟老婆也总吵架。开心茶馆把这段真人真事搬到舞台上,结尾加了个包袱:“媳妇和丈母娘同时掉水里,请问……”

问话还没出口,台下就有观众忍不住,高喊:“又是问先救谁,太老套啦!”

逗哏梁爽不慌不忙地抖出了包袱:“请问,如果你有一块板砖,先砸谁?……谁救她俩,我先砸谁!!”底下观众乐了。

梁爽承认,这些东西难登大雅之堂,“但就是相声的本来面目”,能生动地说出市井小人物的心态。

有天晚上,台上演员抖了个“包袱”,台下有个观众觉得好笑,笑得肚子疼,蹲在地上半天起不来,后来躺在地上,疼得直打滚。当时在场的梁爽以为他心脏病犯了,赶紧找人,要把他送到对面的社区医院,此时,躺在地上那位倒说话了:“没事,我就是笑得肚子抽筋了!”

台上的演员有感而发。次日,他们新编了一个开场白:“开心茶馆,好地方啊。你没来,你这辈子遗憾。这地方笑死过人……”

梁爽说,草根相声都是取材于生活,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是根据语言的节奏、包袱的铺垫,精心再加工后完成的,“笑果”特别好。

梁爽说,事实上,南京的夫子庙,原本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劝业场同为相声的三大发源地之一,老一辈的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张永熙都在南京跑过码头、摆过地摊。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南京说相声的传统断代了,相声演员散落在歌舞团中,却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相声舞台。

在他的家乡天津,出租车里放相声,卖磁带的推销相声,城里遍布相声茶馆。梁爽和所有的天津人一样,打小是泡在“相声缸”里了。

1997年,梁爽到南京上大学,开始在学生社团里说相声。毕业后考入新成立的江苏交通广播网,与来自北京的程鸣做起了《开心方向盘》节目,他俩把生活里的事情用相声形式说出来,时常逗得听众乐不可支,以至于全省的司机都熟悉这档“相声脱口秀”节目的两位人物。

从这个时候起,这两个来自北方的年轻人,萌生了开个相声茶馆的想法。先前总怀疑“能不能成啊”,一直没开起来,直到2006年郭德纲火了以后,他们终于下决心掏出20多万元,干这个事。

2006年8月15日,相声茶馆正式开张,自此成了华东相声界的演出基地。在这个茶馆里,他们先后举办了马季、侯耀文的相声纪念专场。

但即便如此,要想在南京培养去茶馆听相声的习惯,还是很难。

用梁爽的话说,现在他们的行情是“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开心茶馆一周演6个晚上,生意受天气影响大。如果刮风,本来能来20个人的,可能就来10个人了,赶上下雨,可能一个也来不了。

茶馆刚开业时,梁爽在演出中也碰到过台下只有一个观众的窘迫,其情状“跟郭德纲形容的差不多”——除了空座,今儿全满。但梁爽至今仍感谢那个观众,他始终很用心地听着,该喝彩时不吝啬鼓掌。

由于上座率不高,茶馆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

梁爽曾经向媒体透露过一笔账:面积达200平方米的茶馆光空调四台,每天需花电费近百元;3个吧员一天的工资在100元左右;日房租150元;10个演员按每人50元劳务费计算,每天请演员的费用在500元左右:再算上开给财务和演出经理的工资,每天的固定支出近千元。而茶馆的门票是每人20元,如此一来,要想实现不亏本,每天至少得有50名客人花钱来茶馆听相声。

但这在平时根本就不可能。梁爽只能想方设法贴补茶馆,比如和剧团签订演出合同,一段时间里每天下午把场地租给剧团用于演出。

可梁爽对此并不介怀,这个在搭档程鸣眼中总是“无拘无束”的乐天派,决心按草根的路数走下去。梁爽刚开始指望着,茶馆开业,“腾”一下就火。后来他发现,相声“得用文火炖着”,等观众培养出来了,就总有“沸腾的一天”。

猜你喜欢
包袱茶馆南京
南京比邻
《茶馆》
“南京不会忘记”
空包袱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南京·九间堂
又是磷复会 又在大南京
去掉权力“包袱” 方能“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