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及方略

2009-06-29 02:50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学分制学分技能

杨 凯

摘要: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已开始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如何突破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和专家正在进行多方的调研,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在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对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会有一定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学分制在高职院校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 学分制高职院校必要性可行性

我国目前普通高校都实行了学分制管理,但高职院校尚未实施。学分制是大学教学管理的有效方式,能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培养个性化、多样化、富于创造性的人才,构建符合实际和现代高校管理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如此,学分制在解决创业教育与教学管理工作的矛盾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必要性

1.学分制不仅顺应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

学分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他们必然比学习学校安排的固定课程有更高的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规划学习目标和任务、自主设计修读方案、自我确定个人发展方向,从而完善自我。

2.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分制的另一主要特点是弹性学习年限。弹性学习年限打破了学年制学生的固定学制年限,学生可以提前毕业,也可以滞后毕业。在学分制中实行导师制,由导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自己制定适合本人的修读方案,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3.学分制有利于促进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实行学分制后,学生在教学班中学习课程,学生数由定量改为变量,由一个班一个变量,改为一个学生一个变量的管理,导致管理难度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实行现代化教学管理,从而有力地促进教学管理手段和方式的改革。

4.学分制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

学年制,一个专业的课程、时间相同,只培养一种规格的人才,同专业所有的学生学习同样的知识和技能。而实行学分制,在一个专业中,按培养计划选择修读必修课,并完成规定学分后,即可根据学生的爱好,选择其它课程。因此,学分制可以培养数种不同规格的人才,扩大专业服务面,为社会提供各种人才。

二、实施学分制的方略

虽然学分制是比较理想的教育模式,但不能照单全收,因为我国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思想观念和经济模式。正确的做法是取其精华、按需改造、与时俱进,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有效实行学分制。

1.以选修课程为突破口,逐步实行学分制。

选修课程是学生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主选择的课程。创新活动、创业活动、科研活动、技能活动、社团活动、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各类讲座等都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选修课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类最基本的知识领域和思维方法;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基础知识面;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有利于学生从综合角度掌握经典著作的基本精神,启迪思路;有利于学生选修著名学者的特色课;有利于学生对现有的一级学科有基本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身心素质。

2.构筑课程体系。

(1)构建课程框架系统。课程设置是实施选课制的关键。设计课程体系和创建模式,思路是充分利用模块积木化(按需组合、形式多样、弹性应变)的特点和优点,突出职业能力及专业技能的培养。

(2)组合专业模块和设置课程。根据职业特点及要求,组建专业课程分系统,为其组合设置课程。

(3)模块细分和课程分解。根据学生学习和学业评价的需要,对课程和课程组合进行分层、剥离和划段,将它们分解为若干子模块。如某课程,既在知识(理论)模块中分解出基本知识和相关知识两类模块,又在实践(技能)模块中分解出一般技能和关键技能两类模块,由此产生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并且它们都可以按章节、知识点、技术等划分为阶段模块,按学习难易、掌握熟练程度及在课程中的地位划分为层次模块。

(4)组装模块。首先学校应按专业方向及要求,依据必选、限选、自选课的搭配及适当比例组合将各模块组装成几种套餐模块,方便学生选课。学生也可以按照选课原则自己组合。其次,为各专业、学科的不同模块组合设定适当的学分比例。这一比例应该是教师、学生、用人单位三方的共识,可在运行实践中逐步摸索。

3.为课程认定学分。

认定学分是指按照某学年某学期某课程组合及课程的总学分数对各模块进行学分值分配。各专业模块中同一课程可以认定不同的学分值。专业技能应按不同等级、难易及熟练程度给予不同学分。部分课程还可以给予不同标准的进度学分。对文化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中那些与专业技术关联度不大且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应该削减学分或学时。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模块组合、学分认定、分值比例都可以根据需要和实际情况而变化。

(1)创新学生的学业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均可采用阶段与层级办法进行,允许学生逐段、逐级通过考核来累积学分;可对某些课程和课程组合认定较高的学分值或给予相应的学分值幅度,允许学生“取高补低”修满学分;在专业套餐模块中,将必选课和选修课“捆绑”认定总学分或者调整两者的学分比例,允许学生“以专业补文化”;对于专业关联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突出技能学分,允许学生“以技能补知识”,允许学生以“相当学力”、“社会实践成功”、“有所发明、创造、发现”等形式通过相关考试。

(2)配套改革学生管理制度。主要应实现以下几个转变:①学生班级大班化、定班制向小班化、走班制转变。②学生能力的理论及学校考评向技能及社会评价转变。有能力者应是社会认可和具有职业技能的学生。③考教一体向考教分离转变。建立能够模拟现场情境的考场,并引入职业心理测试,独立、持续地运作,能应对学生的预约考试。④学生毕业时获得单一学历证书向多种证书,如结业、技能、等级和双专业证书并重转变。

(3)建立适应学生成才的机制。应该努力探索满足学生要求的多种途径(即获得毕业和结业资格的多种方式)。①针对学生的不同目的和需求,给予分类分级指导。②建立职教的“签约体”,在学校之间实行“校际选课”和“学分互认”,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校、升学、选修等;③认可国家、社会、行业对口(资格、等级等)考试的合格成绩,准许相应课程免修或免试。④设立创业实践课程,凡经认定从事创业训练的都给予相应学分。此外,还有建立有利于学生创业的请假制度,调整有利于学生创业训练的教学安排,改变学生先进评比激励方法等。

(4)编制实施性教学综合计划。它是教(教师的教学计划)学(学生的修习计划)双方共用的课程教学文件。主要有: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计划,让教学双方明确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②授课进度计划,注明教材、时间及进度、目标及要求、知识内容(包括重难点、技能相关点)与考核等,让教学双方的操作及操作评价明确而有依据。③学生的“个体要求”,让教学双方供需、责权明确。

参考文献:

[1]姜焱.成人学习者专业选择指导现状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5.11.

[2]彭建云.关于教务管理人性化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6.

[3]曾宪年.对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学分制学分技能
高级技能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画唇技能轻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