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昕鹏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蕴涵的发展农村体育的有利条件,并结合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提出了推进农村体育发展的举措。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村体育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的体质状况、健康水平、精神风貌等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充分挖掘农村体育发展所蕴涵的有利条件,在这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举措,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农村体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体育的有利条件
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同时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1.1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两
个文件都把农民体育摆进新农村建设之中。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对农民体育工作重要性认识更加深刻,对农民体育工作关心的程度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把农民体育列入农村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
1.2.1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通过发展新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资料表明,到2006年,我国农民整体上达到了温饱有余的小康阶段,部分地区,如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农村已经进入了后小康阶段。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广大农民求富、求文化、求乐、求健康渴望更加强烈,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热情更高涨。
1.2.2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就是要合理规划农村的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2006年我国中央财政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资高达3397亿元人民币,投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有些地区对农村的投资额已经开始高于城市,而更多的经费也已投放到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中去,公益性体育设施、商业性体育设施、小型的体育休闲中心正在各地兴起;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面积、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正在逐步得到完善。村容整洁了,体育场地设施完善了,可以大大调动广大农村人口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资金的投入又将保障农村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1.2.3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素质的提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又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对“三农”加大的投入中,三农教育为预算重点。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力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三农教育方面的支出。这一切都为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使得农民对体育的观念和态度转变,健身意识不断提高。
1.2.4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随着农村事务民主管理的推进,一种以乡镇社区为载体,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依托社会组织管理,依靠社会和广大农民支持,自主发展的农村体育管理体制将会逐渐建立,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还将会赋予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2.农村体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通过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农村体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体育相对于城市体育整体还非常落后,发展极不平衡。目前农村体育总体上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2.1组织机构及其管理指导工作薄弱。
我国现行的体育组织,除了省、市、县有相应的固定机构外,乡、镇一级专门的体育机构和体育组织很少,而且组织也很不健全,开展活动很少,只是在上级部门要开展某些体育比赛或文化活动时才临时招募应急人员。有调查显示,乡镇一级领导干部重视开展体育活动的只有36.8%,有专职体育干部的乡镇只有54.3%[3]。基层农村体育管理形式管理效率低下,乡镇对农民体育工作认识不足,农村领导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农村体育缺乏必要的组织管理,农村日常性的体育活动的开展长期缺乏有效的指导。
2.2农村体育经费投入少,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经费投入的多少一般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着体育事业的投入。调查发现,在国家减免各种农业税收,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乡镇财政收入大幅度下降,进而造成包括体育在内的公共事业性经费下降,农民体育经费严重短缺。
农村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农村体育场地建设。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的经济水平是很难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开展体育运动的。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占国土面积的16.5%和人口的39%左右的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比重为79.8%,而占国土面积83.5%并拥有61%左右人口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1],部分乡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农村健身文化赖以形成的条件和载体,农村文体设施的不足导致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失去了应有的平台。
2.3体育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表明,教育系统体育场地数量占总数的67.9%。目前全国农村平均每个乡镇有小学3.8所、中学1.3所[4]。由于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其分布相对平均;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和希望工程的实施,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软硬件建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在贫困地区资助建设希望小学有1100余所,这些学校都拥有较好的体育场地设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各地区间在文教福利等事业建设上相差不大,也就是说,地区间农村学校体育场地资源的差别不大。当前学校、村(组)合并及乡镇企业兼并重组中,实现了资源整合、管理集中与效益增加,但体育资源却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与重视。原有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或流失、或破损、或被占用,总体数量锐减,其对外开放率也仅有29.2%[3],原本就极其缺乏的体育场地资源还存在闲置和浪费现象。
2.4农村群众体育组织网络有待加强。
据调查,我国城镇体育指导站由20世纪90年代的10292个增至目前的99531个,初步形成了一个以体育社会团体为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体育健身点)为点,覆盖面广的农村群众体育组织网络。[1]但很多体育组织尚处在自发状态中,发展不够完善,有待于普及和加强。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多的乡镇对体育不闻不问,农村体育无组织、无部门问津,农村体育“沙漠化”严重。目前我国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3.9%,社会体育指导员约20万人,绝大部分分布在城市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人口的比例约为1∶6500,农村的比例更大[2]。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体育发展。
随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解体、社会的变迁与分化,农村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加速。在这种农村人口的“单向输出”中,很多年富力强、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大量外流,留在农村土地上的大都是“老、少、弱、病、残”,从而导致了原农村体育主体的流失与缺失,农村体育再发展出现了新的障碍。
3.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
3.1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
农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抓手。各级领导要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它列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更加关心和支持开展农民体育活动。要立足农村基层,以农民体育为平台,以乡镇为依托,以村委会(或农村企业)为基础,以农体协为纽带,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体育活动。要研究农民体育工作发展新思路、新规划、新领域、新内容、新措施,使农民体育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地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亿万农民健身活动”上新水平。
3.2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套体育设施与服务。
各级政府应转变单一的经济发展观,重视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把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考核指标。采取积极的融资手段,结合农村集镇建设,进一步有规划、有目标地建设和改善农村体育设施。充分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农村学校体育设施,使其在学校课余时间能够成为农民体育休闲活动的场所,缓解农村体育设施不足的现状。同时,调动体育教师辅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解决体育指导员缺乏的问题。
3.3加强农村特色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农村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地理资源,体育资源丰富多彩。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各个乡镇地域和传统不同,造成农村特色体育千差万别的个性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农村特色体育在全民健身总目标的引导下,要依托乡镇农村的自然资源与特色体育资源状况,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的条件,结合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点,开发地方性特色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满足不同层次的不同需求,特别是弱势群体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群众的多元化需求,增加体育人口,扩大体育队伍。
3.4立足农村经济,依靠政府扶持,借助社会力量,改变落后条件。
经费短缺一直是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在“十一五”规划中,中央加大了对农村体育的经费投入力度,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鉴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农村体育的发展不可能由政府包办。因此,各乡镇体育部门要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组织创收活动,改变农村体育经费不足的现状。同时要依靠社会力量,拓宽经费来源,广泛寻求乡镇企业、个体户和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的帮助,扩大经费来源,逐步形成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体育主管部门投入与个人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保证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和举行体育活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裴立新.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现状[N].中国体育报,2004-06-24,(7).
[2]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3]余华.浙江“体育强省”梦正激情演绎[N].浙江日报,2005-10-26,(6).
[4]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2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