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09-06-29 02:50蔡红霞孙秀颖
考试周刊 2009年39期
关键词:班杜拉效能决策

蔡红霞 马 越 孙秀颖

摘要: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影响每个人的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概念、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广大群众提高职业决策效能感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词: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结构 影响因素

一、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概念是由班杜拉(Bandura.A)于1977年最早提出来的。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认为人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在自我的调节系统中起主要作用;并于1982年Bandura正式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完成某项指定任务能力的自我知觉(Bandura,1994)。作为一种基本信念,班杜拉指出,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缘于乔普森的职业决策理论和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正式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又称择业效能感)(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概念的是Taylor和Betz,这一概念是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具体在职业决策阶段的运用。Taylor和Betz从社会学习和认知行为理论出发,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他们认为个体在知觉成功执行任务能力即自我效能感上的差异可以用来解释为有的人在职业决策时比其他人有更多的困难,了解不同个体在职业决策时对自我效能的期待,即个体需要成功作出职业决策时的信念程度,可以帮助人们有效理解和解决职业决策的困难。他们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和作出的定义也是目前该领域研究者广泛接受的,即“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

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在1983年,Taylor和Betz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包括五个部分:(1)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观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评价能力;(2)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3)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的目标筛选能力;(4)作出职业决策后,对决策实施的职业规划能力;(5)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的能力等。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1.性别

Hackett和Betz(1981)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如果按照传统职业(指同性别占优势的职业)和非传统职业(指异性别占优势的职业)进行男女职业分工,那么男女的择业效能感水平是存在差异的。他们认为,传统的女性社会化经验减少了妇女获得在以男性占优势的行为领域里的效能信息源的机会,结果使得她们降低了在非传统职业领域里的与职业相关的自我效能感预期和职业选择机会。

2.年龄或年级

对年龄和年级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Peterson(1993)的研究表明,与较高的择业效能感水平相关的变量包括较高的职业抱负、较大的年龄和较高的年级。Luzzo(1993)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无关,而Peterson的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年龄成正比,Gianakos(1993)的研究表明:在校的成年人与年轻学生相比有更高的择业效能感。国内学者张杉杉、郑日昌(2002)的研究表明,中国理工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大一最高,大二最低,大三、大四年级回归,趋中。龙燕梅(2003)研究发现,总体择业效能感水平在年级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3.家庭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学生择业效能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择业效能感越低,而研究生的择业效能感则不受父母受教育程度的影响。独生子女在问题解决方面效能感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家庭互动模式与择业效能感有很大相关。家庭在利用职业信息方面效能高,子女的职业信息效能感也高,但如果家庭强调独立性与成就,则父母与子女的择业效能感无相关(Sherkat.D.E,Blocker.T.J,1994)。

4.已有经验

赵冯香(2005)研究发现,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无工作经历的大学生。张慧英(2008)研究发现,有无实习或工作经历、决策状况不同的二、三年级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差异非常显著。有实习或工作经历,对职业方向进行过思考、开始进行职业决策的学生,在实践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价值观会有更加符合实际的深入了解,并且职业目标也较为明确,因而择业效能感较高。

5.社会适应

择业效能感中问题解决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高,收集职业信息与社会适应性相关最低。择业效能感与工作后的生活满意度、工作满意度及工作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

6.人格

有些研究表明,择业效能感与所谓的“健康”人格的其它指数有关。例如,Betz和Klein报告了CDMSE(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简式的分数与一般性自我效能感和整体自尊之间都具有显著性相关。外向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自尊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正相关,神经质、焦虑水平与择业效能感呈负相关。

陈瑞瑞等对大五人格特质与择业效能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大五人格五维度中,外向性、谨慎性和开放性三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能对择业效能感进行有效的预测。

7.专业

专业与择业效能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理学、经济类、管理学、医学专业学生择业效能感较高,而法学、文学、工学、农学择业效能感则较低。也有研究者发现专业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理、工科学生的择业效能感高于社会学类学生,差异显著。

8.职业指导

Fass和Slaney(1986)让大学生做完CDMSE量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后,给她们观看职业干预的录像带,该录像带内容是通过减少在职业规划与教育中的性别定势来拓宽女性的职业观念的范围。观看录像带2周后再进行测量,结果发现被试的CDMSE得分均有显著提高。

9.归因方式

个体的归因方式是影响个体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一个重要因素。Luzzo Funk和Strang(1966)对大学生CDMSE得分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干预措施是对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重新培训,劝说学生把职业决策的低水平信心与职业相关的失败经验归因于努力的缺乏。结果显示,在归因方式重新培训后,那些原来在职业外部控制项目上得分较高的学生现在更多地选择了内部信息。

10.自信心水平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某一领域内的自我效能的提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泛化到其他领域中去。研究发现,个体的学业自我效能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交互作用,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科学、技能使用、写作、领导能力等方面的自信心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11.自尊水平

个体的自尊与其职业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Betz等认为缺乏自尊的个体,很难在自我和职业角色之间实现一个完美的匹配,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认为自尊在职业行为方面起着这种调节作用(Osipow,1983)。

此外,个体的学业能力、身体健康状况、时间态度等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王金良.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职教论坛,2005,11:28-3.

[2]张华.研究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成就动机、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3]Bandura.A.Self-sffe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Psychology Review,1977:84,191-215.

猜你喜欢
班杜拉效能决策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同时多层扩散成像对胰腺病变的诊断效能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班杜拉观察学习法视域下学生文明教育探析
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议心理学在钢琴教学中的体现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