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乃茂
摘要: 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解决教育价值问题,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观,并从中得到启发。本文重点阐述了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实现途径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是和马克思主义教育价值观、毛泽东教育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是对其的丰富和发展,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我们可以从价值取向、价值目标、实现途径等几个方面来理解。
一、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进程,反映出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倾向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的产生和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价值取向的产生源自于主体的某种需要,它的实际过程就是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们现有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要又同时产生,这样便又开始产生和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
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注重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来教育人民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为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序和稳定地进行,邓小平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人们要懂法、守法,邓小平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教育国民要有闯劲和干劲,在对外开放中邓小平教育国民要有国格,国格永远重于人格。概括地说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提高人的整体素质;2.必须坚持培养劳动者、建设者;3.必须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教育全面发展;4.必须注意形成学生创造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的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立足点,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特征,培养德、智、体、美、技多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取向典型表现为“三个面向”,即“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确定的新的教育价值取向。“面向现代化”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现实价值,邓小平说:“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面向现代化”既是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又是一种最具价值取向的选择。教育只有面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才具有现实价值。教育“面向世界”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开放性价值,邓小平深知我国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3]教育只有通过对社会、对世界的开放,才能随着社会和世界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在开放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最大价值。教育要“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肯定了教育的潜在价值,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潜在价值作了深入的论述,如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有预见性、先导性等,要求我们把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作为最高的价值取向。
二、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价值追求
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要很好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得更有意义、更高尚。这就与人生境界有关。在中国历史上,儒、道、佛都有各自追求的人生境界。儒家以“道德”为标准,将芸芸众生划分为“小人”和“君子”两种境界;道家追求的人生境界是“越名实而任自然”,成为“真人”或“至人”;佛教以有没有摆脱轮回转世的痛苦为标准来追求其人生境界,这种境界的最高表现是“涅槃”。西方哲学史也有不同的人生境界学说:古希腊最为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哲学巨著《论灵魂》中明确地体现了他划分人生境界的标准:“理性”或“理性化的程度”;十九世纪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则将个人的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认为人生道路总的来说是不断地由“感性”和“德性”走向“神性”的过程;十九世纪后半叶欧洲最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尼采则提出“超人”的人生境界。所有这些学说其实质上都是某种价值追求。
教育价值追求就是人们为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而作出的积极努力。教育的价值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人们对知识和人才的认识态度和追求,取决于人们如何发展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追求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因为教育过程是一个以提高人的价值为特征的价值追求、价值实现的过程。邓小平的教育价值追求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四有新人”,通过“四有新人”,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的特殊国情使教育在中国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在中国教育究竟要培养具有什么价值的人,也就是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是教育价值观的核心问题,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就好像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一样。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研究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四有新人”的价值追求目标:“要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4]“四有”作为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就是指我们要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具有这四个方面的价值。“四有新人”是对“两有劳动者”教育价值追求目标的丰富和发展,使我们教育价值追求的目标更全面、更鲜明、更具有时代特色。在“四有”中“有理想”具于首要地位,它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我国现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又遇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对人民进行理想教育。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5]确立崇高的价值理想,对于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的教育价值目标要求人们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是极具前瞻性的。
三、邓小平教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价值是反映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一种关系范畴。教育价值是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需要与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就构成了人们的教育价值观。但是这种教育价值的实现却不是容易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实现价值追求的措施。邓小平为了实现其价值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概括地说就是“两个尊重,五个坚持”。
“两个尊重”,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这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也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实现的一个必经途径。要想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就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就是邓小平提出教育优先战略的原因。在十年内乱中,知识分子变成了“臭老九”,大批知识分子受到打击和迫害,针对这些错误,邓小平指出:“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我们工人阶级的杰出人才,是来自人民的,又是为人民服务的。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上,才能不断涌现出杰出人才,也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7]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是由知识和人才的社会价值,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决定的。要实现“四有”的教育目标,从而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我国就必须肯定知识和人才的价值,肯定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必须为选拔、培养和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个坚持”是指坚持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坚持依法治教,坚持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这五个坚持实际上为邓小平的教育价值的实现铺就了阳关大道。实施科教兴国和优先发展教育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实现的必然选择;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方针即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政治保证;坚持深化教育改革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法律保障;坚持和改善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邓小平教育价值追求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162.
[3]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40.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35.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110.
[6]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41.
[7]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