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汝魁
摘要分析了农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质量偏低、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大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民素质、健立健全风险补尝机制、切实做好服务等农业结构调整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业结构调整;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55-01
1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质量需不断提高
在发展效益农业的过程中农产品质量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需不断提高,总体上仍未达到消费者放心的程度。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市场供应中数量不多,价格太贵,对普通居民来说难以承受。
1.2农业效益仍然偏低
从回报上看,农业效益较非农业明显偏低,同时农业内部农、林、牧、渔各业也存在比较效益的差别,种植业的比较效益最低,且还在不断下降。从这个角度讲,农民增收工作任重而道远。
1.3农业基础建设薄弱,抗灾能力不强
农业受气候环境影响特别大,虽然每年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相当可观,但是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彻底改变。
1.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近年来,文化素质较低、年龄结构老化的农业劳动力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品种更新和科技应用,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在于由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移;而劳动者素质偏低则是最大的障碍。
2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2.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这既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又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条件;既是解决当前农业发展突出矛盾的迫切需要,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既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抓住了这个重点,就抓住了农业发展的关键;把握了这个环节,就把握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做好了这项工作,就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2.2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在效益农业发展中,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有了一些发展,但农民在交易中仍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流失,农民组织还需进一步发展壮大。要在农民自己自愿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农村各类专业大户和经纪人,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或成立一些行业组织、专业协会等,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与此同时,政府要建立扶持资金予以支持,并对不符合条件的进行重新培育、组建。
2.3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农业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目前,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联结还比较松散,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所以,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是重点,对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的农业龙头企业要一视同仁地予以扶持;在重点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还要把眼光放长远一点,选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予以扶持。
2.4着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根据农民需求,制定培训计划,落实培训资金,进行分类指导,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绿证培训)为载体,加强领导,加强协调,加大投入,进一步创新机制,创新内容,创新方法,扎实推进专业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2.5抓好风险补偿机制政策出台和落实
重点农产品风险包括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为促进重点农产品健康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等,应落实好风险补偿政策。
2.6切实做好服务
一是农技、种子、科研、信息部门等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科学分析市场,及时有效指导和服务广大农民。要更好地把握市场导向,解决农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难题,做好粮食、蔬菜、林特产和畜禽优良品种的引进、筛选、繁育和推广,引进更多优良、效益高的农产品种子进行培育生产。继续引进和推广一批新的农业专业特色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二是加强指导和示范,开展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示范和应用,健全病虫测报网络建设,组织实施主要病虫害可视测报工作(即病虫电视预报)。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建立科技书屋示范点建设,推进科技进村入户。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发布制度。以农技为基础,加快乡镇信息网络和队伍建设,建立信息点。与此同时,全力打造数字农业,建立瑞安市农业环境资源和现代绿色效益农业生产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农业资源共享。
3参考文献
[1] 闫凤霞,马超,孙凤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就业与建设社会新农村[J].中国集体经济,2008(2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