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09-06-29 02:50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8期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王 昕 徐 捷 彭 瑶

摘要从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和景观4个层次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性质、价值和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并从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对策等方面,阐明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X176;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226-01

保护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生物多样性的存在,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集中体现,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全球的共同财富。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并公平地分享利用生物多样性所获得的惠益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

1生物多样性概述

1.1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对整个自然界物种多样程度定性的一个广泛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1.2生物多样性的理论

生物多样性的组成有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4个层次。

1.2.1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1个物种或1个生物个体都保存着大量的遗传基因,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

1.2.2物种多样性。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1.2.3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所有的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之中,不仅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而且生物与其周围的各种环境因子也是相互作用的。

1.2.4景观多样性。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2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1遗传多样性是增加生物生产量和改善生物品质的源泉

人类利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和现代基因工程,不断培育新品种、淘汰旧品种、扩展植物的适应范围,其结果大大提高了作物的生产力,也丰富了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目前,世界上正广泛开发的作物培育技术、园艺技术、动物饲养技术等均以遗传多样性为基础。如1965~1990年的20多年间,印度农民采用杂交技术在农田面积仅增加65%的前提下,创造了小麦增产360%的奇迹[2]。因此,充分利用遗传变异提高作物产量具有很大的潜力,而且可以减少机械化、化肥、灌溉和病虫害化学、农药控制等的投入,有利于人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

2.2物种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物种多样性为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民生行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源泉,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条件,被认为是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物种是人类食物的来源,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野生相型,而野生物种是培育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原材料。物种多样性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2.3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人类可持续扩大生存空间的基础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高效服务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保护土壤、保持肥力、防止危险滑坡、保护海岸和河岸以及防止淤积对珊瑚礁、淡水和近海渔业的破坏;调节大气候及局部气候;稳定水文等。如果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破坏,随之而来的将是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和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4景观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基础

景观多样性是人们采用不同的方式利用生物资源开展娱乐和生态旅游。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旅游活动称为生态旅游,如我国四川省九寨沟社区共管等,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3.1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迫切性

人口迅速膨胀、粮食压力日益增重、能源供应不断紧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全球性重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出现的重要背景。而上述问题又毫无例外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性减少有关[4]。

3.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其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旨在考虑人类未来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5]。

3.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方面依赖于对生物多样性重要

性认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取决于人类所采取的行动[6]。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主要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以及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

3.3.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

3.3.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而使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3.3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引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高生物多样性的质量和效果。如一些濒危物种通过适度开发,获得大量保护资金而得到拯救。适度开发利用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能力,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4结语

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够正确的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才能达到对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可以通过不懈努力,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望人们共同携手,积极投身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中,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5参考文献

[1] 李海涛,黄渝.浅析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32):10488-10489,10491.

[2] C. PRESCOTT-ALLEN,R. PRESCOTT-AllEN.The first resource:Wild Species in the North American economy[M].New York:Sprirger New York,1987.

[3] 黄晓春.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江西林业科技,1999 (6):1-2.

[4]高春凤,王全喜.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策略及可行性[J].林业科技情报,2007(39):7261-7281.

[5] 杨建新.生物多样性——人类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的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3,1(3):26-35.

[6] 黄富贵,王跃思.试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与实践面临的困难及现实出路[J].生物多样性,2001,9(4):399-406.

猜你喜欢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
关于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的探讨
利用生物多样性防治园林植物病害的可行性分析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