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华 正忠明 王义忠 拓守珍
摘要随着奶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奶牛整体素质及单产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由于饲养、管理、繁殖等技术的滞后,使奶牛繁殖机能障碍也逐步升高,极大的影响了奶产业的健康发展。就影响奶牛繁殖率的因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具体防治措施。
关键词奶牛;繁殖率;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89-01
随着奶牛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奶牛群体结构发生显著改变,单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而奶牛的繁殖率则呈逐年下降趋势,母牛常表现为不发情、发情症状微弱、发情期延长、排卵迟缓、受胎率下降及胚胎早期死亡等,从而导致母牛繁殖性能下降,养牛效益下滑。因此,提高奶牛繁殖率,增加奶牛养殖效益,是当前畜牧工作的当务之急。
1造成奶牛繁殖率下降的因素
1.1饲养管理不当
1.1.1粗饲料数量不足,品质不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一方面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农作物秸秆数量减少;另一方面,有许多农作物秸秆因收集费时费工而被大量抛弃在田间地头,造成养奶牛所需的粗饲料匮乏。同时,由于粮食价格上涨,同比种草效益低下,以往种植的苜蓿等优质牧草被返耕后种粮种菜,致使母牛因优质粗饲料采食不足,长期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农户为了保证母牛产奶量,只能给奶牛饲喂低质饲草或增加精料喂量,结果造成母牛精粗饲料搭配失调,消化机能障碍,前胃疾病及真胃移位发病率升高,导致母牛繁殖机能障碍发生。
1.1.2饲养环境恶劣。由于散养户所饲养的奶牛一般都缺乏运动场,多采用栓系饲养,早晨拉出去,晚上拉进来;部分奶牛园区建设结构不合理,缺乏排水、遮荫、保暖设施,每逢阴雨天,圈内积水严重,奶牛长时间站立在积水污泥中,得不到充分休息,致使母牛体力过度透支,造成内分泌失调而不发情、发情微弱、排卵延迟。
1.1.3围产期管理不当。围产期(产前15d至产后15d)的饲养管理,不仅影响到母牛本胎次产奶量,也直接关系到产后发情、配种、妊娠以及下一胎的产奶量等;尤其是围产后期,是母牛子宫复旧、体能恢复的关键时刻,应加强护理,增加青绿饲草或优质青干草供给。但一些养殖户疏于围产期管理,致使母牛酮病、瘫痪、乳房水肿、子宫炎等疾病发生。另外,为了追求产奶量,随意增加精料的喂量,致使母牛前胃机能障碍,激发瘤胃积食、真胃移位等疾病,使母牛体况不能及时恢复,造成产后长期不发情。
1.2陷入繁殖性疾病治疗的误区
1.2.1频繁而盲目的冲洗子宫。母牛生产是一种自然规律,产后子宫有一个自然净化恢复过程,只要母牛产犊过程顺利,胎衣排出正常,一般在产后15d左右就能达到自行净化,不需子宫冲洗;只有在发生难产、胎衣不下、产后瘫痪或前胃机能障碍,母牛的子宫复旧发生障碍时,才需根据子宫复旧情况进行适当的雌激素及催产素注射治疗或子宫冲洗治疗。但部分养殖户往往在母牛产后第3天或更早,便开始大剂量、频繁地向子宫内灌注液体进行子宫冲洗,一方面增加了子宫内容物的排出负担;另一方面破坏了子宫内环境,致使子宫复旧时间推迟,产后发情妊娠时间延长。
1.2.2外源性激素滥用。母牛发情、排卵、妊娠、分娩、产奶是一系列生理过程,只要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各种营养物质达到生理要求,就能正常发情、排卵、受孕。近年来,由于受饲养环境条件及饲料营养物质搭配不合理的影响,许多母牛往往是营养性不发情或不孕,但一些农户不是从改善饲养管理,调整营养配比结构着手,而是一味的采用激素类药物催情,大剂量、不合理、频繁地使用激素类药物,不但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打乱了母牛正常的激素调节机能,致使母牛屡配不孕。
1.2.3不合理的使用抗菌素药物。对轻微的子宫、阴道等生殖疾病合理使用抗菌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只要诊断准确,用药及时、合理,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一些输精员及养殖户在不明原因、未经专业兽医诊断的情况下,便大剂量、多溶剂的向子宫内灌注抗菌素药物,如青霉素用量从160万单位上升到540万或1 100万单位,灌注溶剂由20mL上升到1 000mL或更多,一方面致使子宫积液,另一方面造成炎症逆行感染,从而影响正常的受胎率。
1.3繁殖技术不当
1.3.1发情鉴定和输精时间不准。由于农户对奶牛的发情时间掌握不准确,输精员往往与养牛户有一定距离,发情观察与输精脱节,无法准确判断最佳输精时期,常常不能适时输精,错过最佳配种时机。
1.3.2输精技术不熟练。个别输精员未参加正规专业培训,输精技术不高;在输精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进行,动作粗暴,子宫颈把握不牢,宫体端抬不平,造成阴道窥窿、子宫黏膜损伤感染,从而影响正常受孕。
1.3.3冻精解冻不规范。有的输精员在解冻冻精时凭经验、凭手感而不用温度计调节水温,在冻精解冻过程中水温不是过高就是过低,或是解冻时间过长或过短,造成冻精活力下降。还有些输精员为了减少跑路,节省时间,往往是早晨出门,晚上回家,出门时把一天所需冻精全部解冻携带,致使部分冻精解冻后长时间不能输入而活力下降,导致受胎率下降。
2防治措施
2.1改善饲养环境条件
牛舍建造时应坐北向南,内设凉棚、颈架、运动场及充足槽位,具有良好的供排水设施,饮水、喂料处地面硬化,及时清理粪尿、积水,为奶牛创造舒适安静环境,保证母牛得到充分休息、适当运动。
2.2备足粗饲料,保证饲草料多样化
每年秋末冬初是农作物收获季节,应备足奶牛全年所需粗饲料,大力推广利用玉米青贮,秸秆黄贮、微贮、氨化等饲料,并贮备一定数量的苜蓿、沙打旺、黑麦草等优质青干草和甜菜、胡萝卜、苹果渣、啤酒糟等优质多汁饲料,保证母牛草料充足,搭配合理,营养全面。
2.3加强围产期饲养管理
在母牛产前15d开始,每天每头增加精料0.2~0.4kg,直到产犊,精料增加到7~10kg为止,并适当增加运动。采用产前高磷低钙、产后高钙低磷饲料,充分调动母牛产前对钙的吸收利用及产后补偿能力,防止产后瘫痪;个别体弱母牛可在产前3d用10~20%葡萄糖酸钙及10%葡萄糖溶液各500~1 000mL一次静注。产后5d内不挤干牛奶,从第3天开始采用“诱导法”饲养,在原来喂料的基础上每天再增加精料0.2~0.4kg,引导母牛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直到产奶量不再增加为止,并注意饲料的精粗搭配、食欲恢复、恶露排出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4推广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
根据母牛各个生产阶段的生产情况,将精粗饲料合理搭配,实行全混合日粮饲喂,防止母牛因挑食、抢食而造成瘤胃积食、慢性酸中毒、真胃移位等疾病的发生。
2.5科学进行子宫内投药
母牛产犊顺利、胎衣自动排出者,可在产犊后第7、14天分别用5%浓盐水500mL加土霉素粉5g向子宫内灌注,促进子宫收缩,恶露排出;对发生难产或胎衣不下的母牛,从产后第2天开始,每天用10%的葡萄糖溶液500~1 000mL、土霉素粉8g加热到45℃向子宫内灌注1次,直到胎衣完全脱落后,每隔1d再向子宫内注入宫净康1号2支,连续3~4次。产后20d进行子宫复旧检查,产后30d再对生殖系统进行1次全面检查。如子宫、卵巢恢复正常,可等待发情配种;如发现有黄体残留、子宫积液、卵巢囊肿者,可向子宫内注入氯前列稀醇4mL,促进黄体退化,子宫复旧;对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而屡配不孕者,可在配种前后2h用生理盐水30mL、青霉素48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一次性宫内注射。
2.6合理使用外源性激素
2.6.1卵巢静止。产后60d以上仍不发情的母牛,经直肠检查确诊子宫正常者,可肌注促卵泡素300单位或孕马血清200单位,出现发情症状16h后,肌注促排3号2支,并同时输精配种。
2.6.2卵泡交替发育。可在出现发情症状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素5 000~20 000单位;在卵泡发育到成熟期再肌注促卵泡素100~200单位,间隔20~30h输精配种,并同时肌注促排3号2~3支。
2.6.3卵泡囊肿。可用绒毛膜促性腺素,每次肌注5 000~10 000单位,连用3~5次;或黄体酮注射液,每次肌注50~100mL,连用10~15d,并跟踪检查,直到囊肿消退。
2.6.4黄体囊肿或持久黄体。经直肠检查确诊未孕,可向子宫内注射氯前列稀醇4mL,90h后输精配种。
2.7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及输精员技术繁殖技术
每年定期召开2~3次牛输精员繁殖技术培训班,并向养殖户传授母牛发情鉴定技术及接产技术;对输精员执行持证上岗,定期考核,逐步提高输精员操作水平,缩短配种点与奶牛园区的距离,冻精解冻后立争在2h内输精配种。输精时尽可能将子宫端平,做到轻进稳出,抽出输精器后,轻轻按摩母牛阴帝2~3min。
3参考文献
[1] 田允波,张岳,渊锡藩.产后乏情奶牛的诱导发情[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1(1):12-14.
[2] 陈乃清,渊锡藩.PMSG处理卵巢静止奶牛,缩短产犊间隔的研究[J].黑龙江动物繁殖,1994(2):12-14.
[3] 伍丽仙.提高牛人工授精受胎率技术[J].中国牛业科学,2006(6):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