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抗虫棉新品种南农7号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09-06-29 02:50李佳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8期
关键词: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李佳伟

摘要介绍了南农7号的特征特性,并从播种、栽植、肥料运筹、田间管理、化控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其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南农7号;杂交抗虫棉;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146-01

南农7号(原名南抗7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选育的转Bt+CpTI双价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2006年通过江苏省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棉200606。2004年取得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品种选育方法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ZL02116967.5。该杂交棉在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前期示范过程中表现突出,具有结铃性强、抗病性好、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优点,集高产、优质、抗病(逆)、抗虫等优良性状于一体,在长江、黄河流域均可种植,具有广阔的市场开发前景。在安徽含山、无为、宣城、芜湖,江苏东台、兴化等地试验示范推广,单产皮棉超过1 650kg/hm2。

1特征特性

1.1产量水平

在2000~2001年江苏省区试中,2年籽棉平均产量3 951kg/hm2,比对照泗棉3号增产11.44%;皮棉产量1 545 kg/hm2,比对照增产2.30%。2002年生产试验中,籽棉平均产量3 960kg/hm2,比对照增产16.08%;皮棉平均产量1 622 kg/hm2,比对照增产5.6%,均居第1位。在2004年启东市棉花品比试验中,籽棉产量4 463kg/hm2,比对照鲁棉研15增产19.77%;皮棉产量1 924kg/hm2,比对照增产23.58%,均居参试13个品种中的第1位。

1.2品质特性

2000~2001年南京农业大学在试验田取样,送农业部纤维检测中心测试,2年平均结果为2.5%跨长30.40mm,比强度20.98cN/tex,整齐度48.8%,延伸度5.6,马克隆值4.86,气纱品质1893。纤维品质符合纺织工业及江苏省“九五”攻关要求。

1.3农艺性状

该品种为中熟品种,生育期适中,为128d左右,早熟不早衰。株高中等120cm左右。植株呈塔形,出苗好,长势稳健,株形疏朗,群体清秀。叶片中等大小,色深,皱折较明显,铃卵圆形带尖,铃壳薄,吐絮畅,絮色白,易采收。结铃性强,上、中、下分布均匀,成铃率35%以上。果枝层次清晰,果枝着生节位低,一般果枝21台,单株结铃40个左右。单铃重为5.9g左右,籽指10.0g左右,衣指6.8g,僵瓣率2.5%,霜前花率90.67%。衣分较高,在40%以上。

1.4抗性

对棉铃虫、红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具有显著抗性。在2000~2002年江苏省区域试验中,表现出高抗棉铃虫,居区试品种第1位。省内外多点试验表明,1、2代棉铃虫无需化学防治,3、4代棉铃虫视虫情而定,适当辅以药剂防治。一般比常规棉减少农药用量70%以上。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在高温、洪涝、干旱等逆境条件下,表现出高产、稳产特性。

2栽培技术

2.1适时播种

播种时,5cm处地温在14℃以上。在江苏,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方式种植,宜在4月上旬播种;采用直播棉种植,宜在5月上旬播种。

2.2合理密植

可采用宽窄行或等行种植。肥水较好的田块栽植密度2.25~3.00万株/hm2;麦棉、瓜棉、菜棉套作田块栽植密度不超过2.70万株/hm2;中等肥力田块栽植密度3.00~3.75万株/hm2;黄河流域棉区栽植密度3.75~4.50万株/hm2。

2.3肥料运筹

施肥遵循“前轻后重”的原则,施足基肥,重施花铃肥,补施盖顶肥。基肥施有机肥45t/hm2、硫酸铵450kg/hm2、过磷酸钙6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硼肥15kg/hm2、硫酸锌15kg/hm2。花铃肥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225kg/hm2。盖顶肥视长势、天气情况,施尿素75~150kg/hm2。

2.4田间管理

苗期要防渍;现蕾初期,要及时适度除掉叶枝和第一果枝下的果枝;结铃初期,要及时抹赘芽、打顶;吐絮后期,可在晴天喷施0.9%乙烯利加速棉花吐絮,以利摘花。

2.5叶面追肥

在花铃初期喷施硼肥,用量15kg/hm2,防止蕾铃脱落,同时喷施磷酸二氢钾溶液,起到养根护叶、防止早衰的作用。

2.6化控

一般进行2~4次,施用缩节胺90g/hm2,其中初花期、盛花期、打顶后各用15.0~22.5g/hm2、22.5~37.5g/hm2、30.0~37.5g/hm2为宜,控制植株疯长,促进植株矮化,搭好高产植株态势。

2.7防虫治病

抗虫棉不等于不要防虫,要视情况防治棉铃虫、红铃虫,重点防治棉蚜、棉红蜘株、棉盲蝽象、斜纹夜蛾和苗期的地下害虫。同时要加强棉花病害防治。

3参考文献

[1] 孟建朝,葛朝红.河北省杂交棉高产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9(3):6-7.

[2] 陈艳花,孙昕路,赵云涛,等.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小区试验[J].种子世界,2009(3):24-25.

猜你喜欢
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玉米杂交种金富36的选育经过及栽培技术
甘薯新品种徐紫薯1号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丰农啤1号大麦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