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国彦 王金琴 刘雪亮
摘要阐述了杨树黑斑病的发病症状,分析了其发病原因,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杨树黑斑病;症状;发病原因;综合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2.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092-01
杨树黑斑病又名杨树褐斑病,是杨树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汤阴县发生极为普遍。据观察,杨树黑班病主要危害黑杨派杨树幼苗和幼树,以中林-46杨受害最重。尤其是近几年夏秋季节,由于遇到特殊天气条件,阴雨连绵,光照不足,空气湿度大,形成了长时间的高温高湿环境,为黑斑病病原菌的萌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杨树黑斑病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杨树提前2个月落叶,并萌发二茬叶,严重削弱了树势。发病严重时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1发病症状
杨树黑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和叶柄,以危害叶片为主,在青杨派树种上,病斑主要在叶背;在黑杨派和白杨派树种上,叶表和叶背都产生病斑。发病初期首先在叶背面出现针状凹陷发亮的小点,后病斑扩大到1mm左右,黑色,略隆起,叶正面也随之出现褐色斑点,5~6d后病斑(叶正、反面)中央出现乳白色突起的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堆,以后病斑扩大连成大斑,多成圆形,发病严重时,整个叶片变成黑色,病叶可提早脱落2个月。
2发病原因
杨树黑斑病病菌在病落叶和一年生嫩梢病斑中越冬,主要通过雨滴飞溅和风传播,侵入后潜育期2~8d,适温为20~28℃,条件适宜时很快进行新的侵染。多雨多湿的天气条件、栽植过密、林地排水功能差等是造成杨树黑斑病发生严重的主要原因。
汤阴县5~6月间病菌新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落在叶片上,由气孔侵入叶片,3~4d出现病状,5~6d形成分生孢子盘,进行再侵染,7月初至8月上旬若高温多雨、地势低洼、种植密度过大,发病最为严重,9月末停止发病,10月以后再度发病,直至落叶。
苗圃处于低洼或排水不良地块,苗木密度大的苗床发病较重。在重茬苗床上,病情严重,重茬次数越多,病情越重。
3综合防治措施
3.1搞好宣传
大力宣传,强化防治措施。汤阴县林业局按照“谁经营、谁防治”的原则,动员林权所有者共同防治,采用专业队突击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方式,加大对杨树黑斑病的防治工作。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卡等形式向广大干群宣传杨树黑斑病发生的严峻形势、防治的必要性及防治措施等,增强防治杨树黑斑病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全面展开防治工作。
3.2加强预测预报
认真抓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是做好森防工作的前提,为此,汤阴县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和发挥汤阴县基层各测报点的作用,以全面、及时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准确发布病虫情预报,提出防治方案;二是加强病情的监测,要将杨树黑斑病纳入汤阴县森防站的监测对象,一旦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并组织开展防治工作,控制杨树黑斑病病菌传播蔓延,为该病的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根据汤阴县杨树黑斑病的发生、危害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可分为重病区、轻病区和预防区,保证采取有效措施,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施策”的原则进行防治。
3.3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病、速生的优质良种,如欧美杨107杨、108杨、中华红叶杨、碧玉杨、2001杨、2025杨等。结合汤阴县地理条件选用抗病品种和多品种树木混栽,避免大面积杨树纯林,以免造成病害的流行。
3.4加强营林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合理灌水施肥,增施有机肥、土杂肥。成林地及时间伐,保持林内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树木的抗病性,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消灭病原菌,减少病源。林地应建立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合理密植,雨季抓好排水措施,防止林地积水。
3.5物理防治
利用太阳能热处理土壤防治,在7~8月将杨树病害发生地土壤摊平作垄,垄向为南北向,浇水后覆盖薄膜(25μm厚为宜),覆膜后土壤温度、湿度提高,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减少了侵染来源。在覆膜期间保证有10~15d的晴天,以使耕层温度高达60~70℃,能基本上杀死土壤中的病原物。另外,覆膜对许多叶部病害的病原物起到了机械阻隔作用,可大幅度地减少叶部病害的发生。
3.6化学防治
(1)烟雾机防治。对于高大的树木,可组织专业队采用6HY-25型烟雾机集中进行施烟防治,药物可选用8%百菌清烟雾剂或2.5%氟硅唑油烟剂,防治时间应掌握在无风早晨5~7时或傍晚18~20时。
(2)树冠喷雾防治。在病害初侵染前,最迟于雨季来临前,向苗木和低矮的幼树喷200倍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6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等,连喷2~3次,可控制病害发生蔓延。雨季喷药时,药水中应加入02%~0.3%明胶(或豆粉汁、豆浆),防止药剂被水冲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