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市中稻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2009-06-29 02:50刘国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8期
关键词:中稻防治病虫害

刘国庆

摘要宁国市地处皖南山区,水稻栽培以单季中稻为主,中稻病虫害较多,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危害较重。根据主要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提出综合防治对策。

关键词中稻;病虫害;发生;防治;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8-0087-02

宁国市中稻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是“两虫两病”,即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稻纹枯病,发生面积占水稻病虫总面积的94%,损失占实际损失的85%以上。

1稻飞虱

宁国市稻飞虱优势种群为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水稻生长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1.1白背飞虱

1.1.1发生规律。白背飞虱属迁飞性害虫,初次虫源由南方稻区随气流逐代逐区迁入,其迁入时间一般早于褐飞虱。始迁入期为5月中下旬,主迁入期为7月至8月上旬,主害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上旬。如果迁入峰次多,持续时间长,落虫量大,当代迁入当代即可暴发成灾。高峰期百丛虫量可达万头,对中稻生产威胁极大。白背飞虱在15~30℃能正常生长发育,但对湿度要求较高,以相对湿度80%~90%为适宜。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大发生。早栽田、偏施氮肥田块,水稻生长嫩绿,易诱集成虫产卵危害。

1.1.2防治技术。选用抗(耐)虫品种;氮、磷、钾肥合理施用,重施基肥,早施追肥,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防止禾苗贪青徒长;保护利用好天敌,对控制白背飞虱的发生为害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农药防治主害代和低龄若虫高峰期。如果成虫迁入量特别大而集中的年份和地区,采取防治迁入峰成虫和主害代低龄若虫高峰期相结合的防治对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300g/hm2对水750~900kg/hm2常规喷雾。

1.2褐飞虱

1.2.1发生规律。褐飞虱喜温,北纬25°以北的稻区不能越冬。褐飞虱长翅型成虫有随气流远距离迁飞的习性。在宁国市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主迁入期和主害期为8月至9月上旬。百丛虫量1 000~4 000头,最多的可达1万头以上。

1.2.2防治技术。褐飞虱主要发生于水稻中后期,危害偏重,百丛虫量达1 000头即需要防治。防治技术参照白背飞虱。

2稻纵卷叶螟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宁国市常年发生面积6.0万公顷次以上,产量损失10%~20%,发生严重的田块,损失达50%以上。

2.1发生规律

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害虫,在北纬30°以北稻区不能越冬,宁国市每年初始虫源均是自南方稻区迁来。每年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开始迁入,迁入峰5~7次,主迁入峰在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主害代蛾峰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白天喜栖息于荫蔽而湿度大的环境,通常在多肥密植的丰产田,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趋绿、趋嫩和群集等习性。卵多散产在生长浓绿嫩叶上,每个雌蛾平均产卵100粒左右。冬季气温偏高,来年发生早;夏季多台风,随气流迁飞机会增多,发生加重。成虫盛发期遇气温22~28℃、高湿、多雨日、雨量大,是大发生的预兆。稻纵卷叶螟喜生长嫩绿、湿度大的稻田。多施或迟施氮肥的稻田发生量大,危害重。水稻叶片窄、生长挺立、叶面多毛的品种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水稻叶片宽、生长披垂、叶面少毛的品种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

2.2防治技术

防治稻纵卷叶螟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按照防治指标,适时开展化学防治,同时注重选用抗(耐)虫品种、科学肥水管理和保护天敌。化学防治上,中等发生以下的年份应采取“控主害代,2~3龄幼虫期施药”的防治策略,对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的年份,则采取“压迁入代,控主害代,卵孵高峰期施药”的防治策略。

稻纵卷叶螟天敌有绒茧蜂、蜘蛛、蜻蜓、隐翅虫等。尽量减少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农药,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制作用。水稻分蘖期,防治稻纵卷叶螟、稻螟虫尽量选用Bt制剂或Bt复配剂或其他生物制剂,以保护天敌。药剂防治适期为卵孵化至1~2龄幼虫高峰期。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卵10粒以上,或分蘖、孕穗期有幼虫10头,圆秆期有幼虫20头;3龄以下的低龄幼虫占幼虫总数的1/2左右或有初结虫苞10~15个。选用5%锐劲特悬乳剂450~600mL/hm2,或40%毒死蜱乳油900~1 050mL/hm2,对水750~900kg/hm2均匀喷雾防治。

3稻瘟病

稻瘟病俗称“火烧病”、“吊颈瘟”,是宁国市中稻上的主要病害,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甚至绝收。

3.1流行规律

稻瘟病是由真菌的梨孢菌引起的。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稻谷和稻草上越冬,次年春天,稻草上的分生孢子侵染秧苗造成苗瘟,随着气流或移栽等途径传播侵染大田,造成叶瘟和穗瘟。只要条件适宜,禾苗上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危害。一般籼稻较抗病,粳、糯稻较易感病,但同一类型的不同品种间抗病性表现差异很大,即使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其中以水稻分蘖盛期和始穗期最易感病。凡偏施氮肥过多、过迟或集中追施速效性氮肥,植株猛发,组织柔软,长期深灌,冷水浸田及孕穗期受旱降低抗病力,均易发病。当气温在20~30℃、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有利病原菌的生长繁殖。

3.2防治技术

稻瘟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科学用药”的策略,即在发病初期施药防治。①选用抗病丰产良种,推广旱育壮秧、合理密植、平衡配套施肥、科学管水等措施,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发展的环境条件,增强水稻抗病力。切忌偏施、迟施过量氮肥;严格病草、病谷管理,禁止用病草还田、盖种、捆扎秧把等。②带药移栽。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稀释液喷秧(移栽前3d对秧苗喷雾),然后带药移栽,这种方法能基本控制本田叶瘟,防效达90%以上。③挑治叶瘟。当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病株率达3%,或出现急性型病斑时,立即用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对水750kg/hm2喷雾。④狠治穗颈瘟。穗颈瘟可防难治,在预防上特别注意2点:一是时间。预防穗颈瘟要抓准抓紧时间在破口初期施第1次药,以后视天气变化及病情发展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二是药剂。在破口初期以施内吸性杀菌剂为主,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预防;第2次则应选防治效果较好的40%稻瘟灵乳油(富士一号)。

4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秆”、“烂脚瘟”。稻株受害,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的可引起植株倒伏枯死。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

4.1流行规律

稻纹枯病是真菌的丝核菌引起的。在稻株病部形成的菌核,于水稻生长和收割的过程中,大量掉落田间,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耕灌水时,菌核大部分和浪渣混在一起,随水漂浮,有禾苗时就逐渐附着于近水面的叶鞘上,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稻株危害。病部形成的新菌核落在水面,可随水飘浮进行再侵染。水稻栽插后从分蘖盛期开始发病,拔节期病情发展加快,孕穗前后是发病高峰,乳熟期病情下降。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量偏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发展;水稻栽插密度过大,施氮肥过多,连续灌深水,对病害发生十分有利。

4.2防治技术

4.2.1打捞菌核。应在灌水整田栽培前,捞去下风头田边、田角水面的浪渣,烧毁或深埋,可消灭大量菌核。

4.2.2合理密植。推广宽窄行栽插,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

4.2.3加强肥水管理。施足追肥,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水分做到前期浅水分蘖,中期够苗晒田,后期湿润长穗。

4.2.4防治适期与指标。分蘖到拔节期病丛率达20%、拔节到孕穗期病丛率达10%~15%时进行防治,发病严重时,5~7d再施药1次,用25%井冈霉素750g/hm2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g/hm2对水750kg/hm2喷雾。

猜你喜欢
中稻防治病虫害
探析森林病虫害无公害防治策略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南方甘蓝主要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林业的病虫害及生态防治研究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富顺县中稻—再生稻新品种比较试验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