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生 杨建华
笔者曾走访所在地农村幼儿园、小学、初中:孩提时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下降到90%;再到五年级下降到70%;到了初中出现严重的分化,有对美术有兴趣的只能达到60%;美术课应该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几年的义务教育,怎么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
(1)校外因素,家庭的误导:在孩子入学前,多数家长以孩子能画画而给予鼓励和夸奖,入学后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这就使孩子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主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社会和家庭这种错误的学习价值观,扼杀了孩子的创造个性和自然天性
(2)校内因素:在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很多学校虚设美术课。现在虽然有很大转变,但许多学校的教育意识没有转变,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是学生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能忽略的,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农村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 了解学生心理,培养兴趣
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是学生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教师应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比如在初一人物线造型课上,当老师要求画指定的女同学头像时,总有个别学生提出要画同桌,有的还要画自己的爸妈,有的甚至要画只小猫小狗。我们分析一下这些学生的想法:要求画同桌的可能觉得自己能画的更好;要求画自己爸妈的是因为最熟悉,能画像;要求画小猫小狗的可能是因为不自信,怕自己画不好人头像而要画拿手的。此时如果教师横加批评指责的话,就会挫伤学生的绘画热情。而宜给他们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再画教师布置的作业,使学生乘胜进步。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哄孩子玩。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当中,也不能以太高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或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和渗透其他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
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 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3.1 改革教学方法。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课堂成了只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不是教书育人、培养才干、开发智力的园地。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在对学生进行美育、智力发展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优势。然而如何发挥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勇于创新,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比如在初一的人物头像课中,就可以用古老的“五官组合”游戏教学,贴眼睛、贴眉毛等,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掌握五官“三庭五眼”的比例关系。
3.2 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美术教学中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可供利用,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初二国画的课中,因为教室条件限制,教师示范很麻烦,而且学生也不容易观看,我们就可以用 DVD影视来演示。让学生先欣赏作品,再观看绘画过程和技法表现。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领悟美的内涵,同时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多媒体为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对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十分有利。
3.3 课堂教学内容适中,训练有层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高低年级不同的要求进行。低年级的要求低一点。如:初一年级的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有的甚至要从简笔画开始,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收稿日期: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