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占勇
时间的车轮永不停息,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已过去一年,那撼人心魄的生死瞬间、分秒必争的救援情景、人世罕见的生离死别,在慢慢地远去。然而,对于80后军人赵栋来讲,那些刻骨铭心的场景永远烙在他的心灵深处,一切如同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作为一名80后军人,赵栋亲历汶川特大地震的抢险救援,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位80后青年对祖国和人民的担当;用他的热血和智慧,为抗震救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1985年出生的赵栋是家里的独生子,生长在河北省的省会石家庄,是一个城市出生城市长大的孩子。他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他不是人们常说的“小皇帝”,他有奉献精神,能吃苦耐劳,一直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2006年,他应征入伍,穿上军装,成为武警自贡支队的一名战士。在山川交错的自贡,他很快适应了当地环境,勇挑重担,积极争先,对于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都能圆满完成。
2008年5月12日下午,赵栋像平时一样到哨楼里站哨,他没有想到,一场地动山摇的特大灾难正悄悄来临。下午2时28分左右,赵栋突然感到一阵眩晕,他看到对面的山头一晃一晃,片刻之后恢复了正常。地震!一定是地震!赵栋虽然感受到强烈的地震波,但周围的楼房并没有倒塌。
后来,赵栋看电视得知,地震的震中就在四川的汶川,距自贡有300公里左右。电视最初报道的信息也很少,伤亡情况、房屋倒塌情况,他并不十分清楚。
当天夜里,赵栋便接到部队紧急集合的命令。在极短的时间内,赵栋和战友便集结完毕,带上必要装备,随运兵车连夜出发,向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北川连夜行进。
到绵阳时,路上、空地上全是露宿的群众,人们都不敢在家里待着。赵栋随队伍马不停蹄,一直走到北川。进入北川,赵栋看到的,是一个个惨不忍睹的灾难场面,房子倒塌了,道路损坏了,泥石流和山体滑坡随处可见,许多居民在废墟处开始自发动手,抢救被埋在废墟中的亲人。
很快,赵栋和他的战友便开始救援。当时余震不断,雨下个不停,赵栋和战友全然不顾个人的安危,在湿滑的山坡中来回奔波,抬着伤员,或者背着伤员,以最快的速度到救助站。山很陡,脚下几乎没有路,赵栋以顽强的毅力拼搏着。那个时候,他根本没感到累,也没有感到危险,只想用最短的时间抢送伤员。他知道,地震之后的72小时,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对于每个伤员来讲,早接受抢救一秒,就多一份生的希望。
令他难忘的是,一些伤者面对灾难非常坚强。他抬过一个脚部骨折的男孩,在担架上,这名少年没有喊一声疼,还惦记着自己的家人:“叔叔,我的爸爸妈妈还在后边”。这个男孩的爸爸也受了重伤,两个脚都骨折了,但一家人都很坚强。
在北川县,赵栋和战友抢险救援了3天,度过了救人的“黄金72小时”。那是赵栋终生难忘的3天,他穿破了3双鞋,晚上就在山坡上睡觉,饿了就吃点随身带的食物。赵栋和战友为了救人,常常将随身带的食物送到当地群众,帮助他们克服震后的困难。
5月19日,赵栋和战友转移到禹里乡,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据说是大禹的故里。这里的交通与外界中断,当时靠直升飞机空投物资。直升飞机投下的东西,有时候因风大而落到半山腰,周围是山川交错,根本没有路,战士们负责取下物资。有一次,赵栋差点儿没从山下掉下来。
一天,温家宝总理亲自到禹里察看堰塞湖。令赵栋没有想到的是,他被选拔出来,参与温家宝总理的警卫任务。那又是他一次无法忘怀的经历。
在地震灾区,从抢险救援到灾后重建,赵栋和战友一共战斗了3个月。可以说,赵栋所在的部队,是第一批进入地震灾区的,又是最后一批离开地震灾区的。赵栋所在中队被评为“抗震英雄集体”,赵栋被评为优秀士兵,受到武警自贡支队的嘉奖。
2008年11月份,赵栋退伍,结束了军人的生活,回到了生他养他的石家庄。然而,抗震救灾的情景,常常出现在他的心里;地震灾区的人们,令他一直难以割舍。与此同时,地震灾区一些人也惦记着赵栋,没有忘记这个可爱的子弟兵们。赵栋退伍后,灾区的一名阿姨还多次给他发短信,感谢年轻战士的的救援。赵栋清楚地记得,这名阿姨在震后主动抢险,帮助战士做饭,非常热情。这反映出灾区人民的坚强品格。
提起抗震救援的经历,赵栋深有感触地说,“大难之时方显大爱,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积极自救,全国各地伸出援手,军人、医生、志愿者抢险救援,显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对我个人来讲,抗震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让我认识到生命的坚强,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团结和爱。这些东西,是从书本上难以学到的。”■
(作者为燕赵都市报资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