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俊
[摘 要]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地位不高、课时开设不足、教学内容不一、教师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对策: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科学地位;开足课时,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问题 对策
随着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入,我省从2001年起实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这使信息技术课的显得日益重要。但是,由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地位、教学内容、师资等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就当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不高
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也好几年了,虽然说从中央到地方、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到学校、从教师到家长,都一致认为掌握信息技术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由于高校招生制度没有根本的变化,进入高等学校深造仍然是每个进入普通高中学生的唯一首选。不纳入高考,不计入高考总分,在这个仍然以高考质量评价一所高中办学水平的时代,使得考生和学校不得不急功近利,从思想上和行动上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信息课、信息课教师在普通高中的地位都比较低下,许多的信息课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辅助的地位,更多的陷于事务性的琐事中,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教学。在个别学校中,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任务,而是为学校其他部门和其它学科服务,如打字、排版、做课件等。甚至为了做课件,可以将信息课停上,或简单地将学生放入机房,毫无目的地练习。信息技术教师是完全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辅人员使用。造成信息技术课教师无精力钻研教学和科研,信息技术课流于形式,课堂教学效益低下,课时极大地浪费。
(二)信息技术课课时开设不足、教学内容不一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70~140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35学时,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
从教学内容看,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材版本很多,如何选择适合当地高中信息技术需求的教材及教学内容也是一个大的问题。加上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置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农村和城市由于硬件的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选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因为高中信息技术有会考,大家都会以这为中心去教学生,有的内容学生从小学学到了高中,如此的重复让学生也感到了厌倦。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确定好高中阶段该教些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信息技术课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所处的地位,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其原因是学校很难吸引水平较高的计算机专门人才,教师队伍构成杂乱,多数教师是应学校需求从其他专业转行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由于不是计算机专业毕业,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造成了基础性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的先天不足。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正确确立信息技术课的基础性、工具性科学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它不但是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更是学生离开学校以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工作的基本工具,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掌握这门课程。学校一定要切实从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和提高全名族素质的高度出发,运用学校的一些舆论工具,如学校广播、黑板报、校园网等,提高全体师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学习自觉性,并要确保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经费、课时、教师的“三到位”。在适当的时候,国家可采取考试杠杆的作用,将它纳入高考评价范围,逐步确立信息技术课在高中教育中的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地位,提高信息技术课在普通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二)开足课时,准确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在高一、二年级开足、开够信息技术课程。在开足课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之后的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教育,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着更高的要求。但它毕竟还属于基础教育,它要求学生对信息技术有广泛的认识,但不要求对每一项技能技巧达到娴熟的程度。
课改之前,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技术的教学,教材基本上是一个个软件的应用说明书,信息技术课堂如同电脑培训课。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让学生熟练于某项操纵上,机械的记忆一些操作过程,这样往往产生一种狭隘的思维惯性。有了操作技能的深度,但缺乏理论认识的广度。
新课改之后,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能训练,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领域的全面认识。教材中,可操作内容相对减少,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方法策略的掌握和信息素质的形成。如果我们把高中信息技术课当作计算机课来上,试图对课本所涉及的众多软件的操作进行教学,只能是“蜻蜓点水”。没时间教完教透每一个软件,反而迷失了信息处理的策略和方法的教学。只有准确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才能把握好教学时间、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好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为学习和生活带来方便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培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
目前在各中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多数是应学校需求从其他专业转到信息技术教学工作,队伍构成复杂,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为此,各地区、各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鼓励和组织教师参加进修,学历教育等国家和地方的教师培训,规划和开展持续的校本培训;通过案例培训、参与性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教师培训模式,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信息技术教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叶丽华:对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反思与对策,《教育革新》,2007年第11期
[2]杨广:课改后,怎样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南方论刊》,2007年增刊第1期
[3]胡强:新课改与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大众科技》,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