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晓琴
[摘要]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程教学总是在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有时甚至连课程终端的结果也是非常精确地预设好的。如此排斥课程动态中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则严重抑制了课程主体(师生双方)的创造性。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实现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处,是值得广大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着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1)精心预设学情,铺垫动态生成;(2)机智调控流程,引领动态生成;(3)注重评价激励,促进动态生成。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预设 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所谓“预设”就是教者在一节课前围绕教学的目标、任务,预先对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学进程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所谓“生成”,即生长和建构,它是指教者在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中所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它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况,并根据学情、课堂环境等对原有教学程序进行调整,并灵活地据情施教,以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益的一种教学策略。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预设和生成和谐共处呢?
一、精心预设学情,铺垫动态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兵法中有“不打无准备之仗”的说法,课堂教学同样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及课前准备程度的不同,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环节的预设,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并积极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认真思考其对策,进行精心的学情预设。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以笔者平时的所进行的备课为例,总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辟一栏”——凭借自身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方面的预先深入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并着力思考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有时甚至将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设计成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如此精心预设学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容面对不同的环境中不同学生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能根据学生反馈作出选择,根据学生的需求临时调整,在预设的方案中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从而彻底摈弃那种以线性、严密、机械的方式构筑起来的教学流程。
二、机智调控流程,引领动态生成
钟启泉教授曾说过:“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叶澜教授指出:“要以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堂中,当教学不能按照预设而展开时,就需要教师应生而动,应情而变,进行灵活调控,敏锐地捕捉那些不期而至的生成点,灵机“变更”教学环节,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从而演绎出精彩纷呈的成功课堂。
例:一位老师教学《寓言二则》之《自相矛盾》一课时,积极引导学生表演叫卖过程。且看具体教学片断:
生:“快来买啊!我的矛可锐利了,无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可坚固了,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它。”
师:“嗨,卖矛和盾的,用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预设提问目的:运用提问的方式,请学生思考卖矛和盾的人夸口的话前后不一、相互抵触,让其表演出“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的样子。然而,该生的一句“都没事呗!”的表演引得同学们哄声大笑)
面对此种情况,这位老师没有慌张,而是从容应对,积极进行教学调控:
师:“真的都没事吗?请大家再来读读卖矛和盾的人夸口的句子,抓住人物的语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1:“不是的,如果矛和盾都没事,则说矛和盾都不是最好的,就会与他的夸口相抵触。”
生2:“如果他的矛刺穿了他的盾,则说明他的盾不是天下最坚固的;而如果他的矛刺不穿他的盾,则说明他矛不是天下最锐利的。”
生3:“所以,当别人问他‘用你矛戳你的盾会怎样时”,他只能是‘哑口无言,不知怎样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啊!看来,我们只有深入理解了人物的语言,才能演得准确。”(指名让学生再次表演)
本课的教学中,当教者发现学生的表演与文本内容不相符合时,没有直接指出该生的表演与书中人物的表现不同,而是充分抓住“都没事呗”这一教学资源,积极引导其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再次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三、注重评价激励,促进动态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习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语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创造心理学理论研究显示:当学生因为受到某种外部刺激而产生具有创造性思想火花的时候,如果这种火花能得到他人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就会增加他产生新的火花的可能性;反之,则必然降低再一次产生火花的可能。实践表明,教师积极的鼓励、肯定的话语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能有效促进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发展。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评价激励的实施,在关注知识技能目标达成的同时,更加关注过程性的目标的达成。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结果,无论是偏离目标的生成;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哪怕是错误的生成,都应坚持激励性的评价原则,而不能置之不理或冷嘲热讽,甚至火冒三丈,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给他们一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保护其创新思维的火花。最终促使学生获得有所作为的成就感,促进动态生成的发展。
总之,“预设”与“生成”二者之间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应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在“预设”中关注“生成”,在“生成”中结合“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加大二者关系的思考力度,辩证统一地进行教学,只有让“预设”和“生成”共舞,才能让学生在生成性教学中完成教学预设,才能充分体现教育的创新,从而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体现师生生命历程中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旭远,杨宏丽.论生成性教学[J].福建教育,2004,(7).
[2]魏军.姜秀琴.解读课堂的预设与生成[J].教学与管理,2005,(04).
[3]储广林,褚丽萍.让预设与生成相统一[J].江苏教育,2006,(04).
[4]许永强.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6,(02).
[5]刘仍轩.小学课堂教学互动生成的研究 [D].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