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不在二郎镇

2009-06-28 06:13
旅伴 2009年10期
关键词:酒坛二郎神烤鱼

彭 童

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二郎神,在河边的滩头修建了二郎庙,从此这里就叫做二郎滩,慢慢发展变成二郎镇。如今二郎庙早已不复存在,这位半途而废的二郎神君确实担当不起人们千百年的思念。

到二郎镇,难免头道印象就是二郎神,他倒真跟这里有点瓜葛。传说这里原没有桥,人们只能靠木船渡河。但赤水河水流湍急,很不安全,一旦涨洪水更要封渡,天上的二郎神得知后,决意架一座大石桥解除民间的苦难。他飘然下凡,挥动起神鞭,将远山的石头化作猪群赶来修桥。待到石料备齐,二郎神遇一老头、便问:“老人家看到我赶猪儿否?”老头回答:“没有看到猪儿,只看到些石头。”二郎神觉得凡人道破了天机,十分不爽,长叹一声“败吾事矣”,驾上云头飞了回去,这桥也就没修成。但当地的百姓还是为纪念二郎神在河边的滩头修建了二郎庙,从此这里就叫做二郎滩,慢慢发展变成二郎镇。如今二郎庙早已不复存在,这位半途而废的二郎神君确实担当不起人们千百年的思念。

二郎的早晨是从豆汤面开始的

汽车抵达二郎镇上已经是深夜,小城里除了昏黄的路灯,什么也看不到,只能顺着盘山公路左摇右晃。

其实远不必这么晚,我们算好了时间,还为这座川黔边城多留了富余,无奈狭窄、破旧的公路还是遇上了大堵车,好在山间风景如画,酷热的八月也能送来凉风习习,堵车就堵车吧。

交通不便是好多边塞之地难以避免的问题,不过听说四川的官员到二郎镇视察后,特地嘱咐在建的高速公路为这儿拐个弯。但对于二郎镇的居民来说,还有个更为现实、天天都要面对的烦恼,那就是赤水河对岸的贵州省手机覆盖的信号似乎更强,导致二郎的手机用户一不注意就成了跨省漫游加长途,据说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每月拿着话费单子去退钱。

所以等我们看清二郎已经是第二天天亮,拉开旅馆的窗帘,才明白昨天夜里拐了多少个弯。二郎镇位于五老峰下,依山而建,坡度还不小,著名的山城重庆在二郎的地势面前,恐怕也只能被称作丘陵。

放弃旅馆的早餐,因为当地人极力推荐马路对面的豆汤面,小面馆没有招牌,但清晨时分已经聚集了三三两两的食客。这里吃面有个规矩,碰到认识的,不管是同事还是朋友,先吃完的一定得帮对方把账结了;如果碰巧吃到半路来了一打熟人,那今儿就算你倒霉了,好在四川人善于在麻将桌上挽回颓势。

专心致志回到面上,本人生性老实,点了二两豆汤面,同行的一位朋友看到灶台上五彩斑斓,索性四种味道一样一两,老板脾气很好,一两面条照样做得滋味充足。牛肉面、肥肠面、臊子面,虽然这样的叫法全国都有,各地做法也有不同,但唯独这豆汤面是地地道道川南特色,出了这地,真再难寻着,骨汤熬烂的豌豆配上猪油炒香的肉末——放在北方这就叫面卤——至于还有没有其它秘密调料就不清楚了,我能搞得清楚的也就这些;还有这面条也值得说道说道,坠进豆汤这么一拌,再放到嘴里已是豆香四溢,老板介绍说这是当地的挂面。挂面?真不像挂面,吃到嘴里还口感还略有粗糙,入味极浓像手擀的一样。问哪里寻得这等上好挂面,老板右手一指,20米外的挂面铺正开门迎客。

天地宝洞里的“酒陵兵马俑”

有点下舍地吃完豆汤面,继续沿着五老峰的盘山公路“扶摇”直上,半山腰便是一上一下尾部相连的两个巨型天然溶洞——天宝洞和地宝洞。

不过从外面真看不出这里是个溶洞,红五星下书四个大字“天保仓库”;落款日期“一九七七年九月”,原来这里的溶洞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成为郎酒的天然藏酒库,当然,据说郎酒是付了很大一笔租金的。

走进天宝洞,酒坛已经塞满了眼前,那阵式有点《红高粱》的酣畅。天宝洞最宽处能容五辆大卡车并行通过,自然也就摆满了五辆大卡车宽的酒坛了,据说共有上万只,而且这溶洞里,几盏照明的路灯望不见顶也看不到头,最终的效果就是一团漆黑里数不尽的酒坛子,当地人称“酒陵兵马俑”。

我可不希望成为陪葬品。借着手电筒的光,终于找到洞壁,上面挂满了一小团一小团毛茸茸的东西,而且黑乎乎的,坦率讲,这看起来并不令人愉悦,导游还怂恿大家摸一下,才发现质感还不错,像毛绒,而且不粘手也不脏手,原来是酒坛里挥发出来的酒分子停留在洞壁,又不断繁衍生息酒菌,这些酒菌还能促进酒味变得更加醇美,放眼望去,连酒坛都长满了这样的酒菌,虽然观感有些下舒服吧,但如果能找到一大片完整的酒菌,摸上去绝对是一张上好的羊绒毯。

天宝洞有多长,导游说不知道,以前有镇上的年轻人来探过,也没走到头,现在也只是部分用作郎酒的酒库,所以只能说,走到酒库的尽头,看到一口竖井,而且感觉到凉风正从里面冒出来,竖井连通的正是地宝洞,竖井全长44.6米,沟通了天地两洞,能够调剂空气对流,从而保持溶洞常年恒温、恒湿,有利于酒体醇化生香。

临了,工作人员还请喝55度原浆郎酒,眼见着打开一坛,舀出一勺,这可是已经储藏了50多年的原酒,导游说,之前著名学者丁学良到这里也是品原洒,不小心撒托盘上了,赶紧伸舌头去舔,一来说明酒好,二来丁先生不愧为爱酒之人。

荣华不再,二郎古镇

二郎镇的酿酒历史悠久,1922年,同是酱吞的茅台作坊大火,郎酒把茅台的酿酒师请了过来,三年后,茅台恢复生产,还是从这里请回去的母糟。如今在二郎古镇上,虽已寻不着当年的酒坊,但酒肆的影子还是有的,只不过曾经放酒坛的柜台现在摆的是一只盛猫粮的瓷碗。

二郎古镇似乎完全脱离现实,一个不起眼的岔口拐进去,就是曾经繁华喧闹的古镇小街,青石板路。哦,不对,导游特地纠正了这叫“油光石”,越下雨越滑溜。油光石路每隔一段地面上就有凿出来的小孔,这都是以前盐号的力工休息的地方,他们的拐耙老杵在同一个位置,日积月累,二郎古镇就留下了这么一串血汗的标点。

古镇有些破败,居民基本都迁到邻近的马路边上,连曾经富甲一方的盐号也凌乱不堪,只能从门楼上遗留的木雕依稀能见过去的荣华。

露天电影与鱼腥草烤鱼

马路边的二郎镇早已替代了昔日的古镇,人声与汽车共举喧嚣,夏日太热,只有入夜,这个小镇才开始真正进入角色,白天关着的门脸此刻变成大排档,连入都似乎多出了几倍。

这一晚没白出门,恐怕最有意思的就是多年不见的露天电影了。天还没黑,喇叭便循环播放放映通知,不过真到开演的时候,似乎远不如当年的火爆,但依然有小孩爱站在银幕背面看自以为与众不同的影像。这是一部叫《革命到底》的电影,还算是2007年的新片,讲的是长征年代的故事,倒挺符合露天电影一贯的风格,我挺想坚持看下去,只是因为看露天电影还能和着微风、叫卖、汽车喇叭,以及一切你能想到的街道交响,但烤鱼的飘香让我的鼻腔率先提出罢看。

这两年烤鱼风靡全国,但是也从未吃到过二郎镇的滋味——加了鱼腥草的烤鱼,当地人叫做“折耳根”。这真是好奇特的搭配,做鱼本来要去腥,结果还放鱼腥草,不知道是谁第一个想出来的,但现在加鱼腥草的烤鱼已经成为当地的标准,只此一种,不要以为还有泡椒、酱香、咖喱味的烤鱼等你选择。

其实加鱼腥草的烤鱼也不是说的那么可怕,只能形容它的味道有点奇特,而且,我们以消灭五条鱼的战绩保证,绝对值得一尝。不过要警惕的是,千万别跟着二郎人民斗酒,他们的敬酒逻辑可是先连敬三杯,接着四渡赤水,然后十送红军,如果还没醉的话,那就该百万雄师过大江了。

旅行小贴士

1、泸州到二郎镇有几条路,其中最近的一条是从泸州一合江(贵州)习水一二郎,途中路过长嵌沟峡谷,其实正是我们堵车的地方,但风光极好,还有做法最纯朴的麻辣鱼吃,堵车也值了。

2、二郎镇往赤水河下游约10公里,是太平古镇,长征途中毛泽东曾住过此地,当地还建有四渡赤水陈列馆。

3、二郎镇往上游10公里有世界最大的摩崖石刻“美酒河”,还能漂流,下过夏天已经过去了。

4、在二郎镇,还能去郎酒的酿造与包装车间参观,说实话,当时我顺一瓶的心都有了。

猜你喜欢
酒坛二郎神烤鱼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孙猴子大战二郎神
我家的“二郎神”
欲望的酒坛
酒坛飞天
烤鱼,不得不说的健康秘密
翻洗酒坛(下)
翻洗酒坛(上)
邻居家的“二郎神”
不要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