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贸易关系问题分析

2009-06-25 11:13
管理观察 2009年35期
关键词:中非非洲贸易

黄 聪

摘要:中国与非洲一直保持着友好合作关系,双方贸易额近年来持续大幅度增加,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非洲成为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开拓的新亮点,中非贸易关系倍受重视。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非贸易在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中非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且亟需解决

关键词:中非贸易问题对策

一、中非贸易现状

(一)贸易规模

进入21世纪,中国和非洲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2001年11月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为标志,21世纪初的中非国际合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联合国、世界贸易体系和发展中国家组织等框架下的合作都有新的表现①。2002年7月非洲联盟正式成立,标志着非洲国家间的团结合作从政治领域向全方位拓展,并将社会、经济发展提上首要日程。这些新变化,为中非经贸关系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中非经贸合作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规模增长不断跃上新台阶。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中非贸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增速大幅提升。1950年代,中非贸易从1950年的1200万美元增至1960年的1.1亿美元,用了10年时间实现了第一个亿美元的跨越。之后,从1亿美元到10亿美元用了20年时间,从10亿美元到100亿美元也用了20年时间,而从2000年的10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近400亿美元,仅仅用了4年时间。这一时期,中非贸易额每年以接近40%的速度递增,充分显示出中非贸易蓬勃发展的增长势头。2008年中国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二)贸易结构

近年来,我国与非洲贸易发展迅速,前景诱人,其中中非贸易结构的互补性成为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非经贸合作互补性很强,非洲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大陆,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中国则拥有巨大的市场,丰富的发展经验,以及非洲国家需要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目前,大批有实力、有信誉的中国企业迫切希望“走出去”,投资非洲。巨大的经济互补性是中非贸易持续增长的前提。一方面,拥有53个国家、8亿人口的非洲大陆市场不但广阔,而且充满机遇。非洲国家普遍存在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基础薄弱等问题,工业制成品的需求很大,其中轻工、家电、电子等产品是需求最大的产品,而这些领域恰恰是中国企业的强项所在。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在非洲大陆将成为畅销产品。机电产品仍将是未来中国对非出口的第一大类。另一方面,非洲有丰富的资源,统计资料表明,全球最重要的50多种矿产中,非洲有17种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这对正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国来说更具吸引力。目前非洲已经是中国最大的海外份额油来源地,预计未来三至五年内,中国从海外获得的份额油总量将达到每年5000万吨,其中尼日利亚、加蓬、苏丹、安哥拉等非洲国家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贸易结构的互补性为中非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非贸易存在的具体问题

(一)贸易总量小

目前,中非贸易在各自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仍很有限。2005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已经超过14000亿美元,其中对非贸易仅占总额的2.8%,远低于亚洲(占56.8%)、欧洲(占18.4%)和北美洲(占16.2%)所占比重,也低于拉丁美洲(占3.5%)的份额。非洲53个国家中,同中国双边贸易超过5亿美元的只有13个。另一方面,中非贸易在非洲进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也不高,目前,我国在许多非洲受惠国家对外贸易中的总体地位还不高,尽管大多数非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有所增加,但出口量所占这些国家商品出口总量中的比重仍然很低,以2004年为例比重为6.78%,欧美发达国家仍占据着非洲70%左右的进出口市场份额,虽然2008年我国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然落在后面。

(二)产品竞争力差

我国的商品质量与品牌形象在非洲市场上均有待提高,竞争力明显不及西方国家。目前,非洲的高档进口市场基本上被欧美国家所占据,特别在一些大城市里的金融和商业中心,聚集了许多西方国家和少数印巴人经营的超市、高档商品经销店和连锁商店等。而中国对非出口商品多数是中低档日用品,以及劳动和材料密集型的低附加值机电产品,经营业态也多数是以物资批发和零售兼顾的“华人街”、“中国城”等综合性实体。这种现状导致中低档商品过于集中,给许多“中国产品”贴上了“价廉、低档”的标签,大大降低了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容乐观。

(三)贸易秩序不规范

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但由于我国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较快,贸易秩序不规范问题十分明显,摩擦案件在我国国际贸易摩擦中的比重远高于中非贸易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由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及双方政府为推动中非经济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中非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③。强劲的态势也使分散经营,低价竞销等等贸易不规范现象频出。以中埃为例,目前中国对埃及的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已达近千家,年出口额多的上百万,最少的仅几千美元,多数是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大多数处于分散经营的状态。相互压价等不合理的竞争现象也十分严重,其结果是既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也损害了企业的个体形象,同时低价竞销招致国外的反倾销指控,目前中国出口到南非的产品受到的反倾销调查最多,南非已对中国28种产品进行了反倾销调查,涉及轻工、土畜、医保、五矿等各类产品。其中大多数是附加值低的轻纺产品,如毛巾、鞋类、平纹机织物、不锈钢餐具等。 随着中非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对非洲出口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贸易秩序不规范的现象也愈演愈烈,对中非贸易的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市场开拓阻力大

一方面中国大量价廉物美产品的进入,对非洲国家市场多少产生了一些冲击,因此非洲有些国家不太满意。这无形中加大了中国人在这些国家发展的难度。另一方面进口商品免关税政策的实施不能顺利进行阻碍了市场的开拓。“进口商品免关税”措施给非洲国家出口贸易带来的实惠和对这些国家经济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是不可质疑的,但由于我国目前从大多受惠国的进口量较小,免关税措施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2004,我国自毛里塔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和莫桑比克4个受惠国进口的商品总额分别为400万美元、1,445万美元、1,169万美元和4,457万美元,分别占这些国家出口贸易总额的1.0%、2.3%、1.8%和2.9%。免关税政策所带来的实惠尚未得到充分的体现。市场开拓阻力大,使得贸易量较小。

(二)产品质量档次不过关

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企业不注重出口商品的质量,不贯彻“以质取胜”的方针④。出口企业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廉价竞销和量化促销,而忽略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问题,企业信誉问题,大大影响了我国在非贸易地位的更固。目前,非洲商品市场的两极分化较严重,一边是占总人口约10%的白人中、高档商品消费市场,另一边是占总人口90%的黑人中、低档商品市场。中国生产的各类耐用商品和日用消费品很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需要,但由于生产企业和营销企业不能长期不懈地把好产品质量、档次和售后服务工作,这样便无法通过竞争不断挤压欧美国家长期以来垄断非洲中高档消费的市场空间,长此以往造成竞争力不济的恶性循环。

(三)企业无序竞争

导致贸易秩序混乱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重复经营,以及为获取短期利益不惜低价竞销⑤。中国向非洲出口的机电产品企业达千家以上,出口额多则上亿美元,少则仅有几万美元。由此,为了竞争市场,过度追求眼前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一些企业为获取订单竞相压价。这些行为既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和形象,也损害了企业自身利益,还给一些非洲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提起反倾销调查以口实。个别企业甚至扰乱当地市场价格,引起东道国民间层面的抵制,也损害了中国企业信誉和中国商品声誉。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无序竞争使得贸易秩序十分不规范,这种局面亟需扭转。

四、 相应对策

(一)挖掘潜力点面结合

挖掘中非贸易的更大潜力。在货物贸易领域,未来一个时期对非机电产品出口仍将占据较大份额,但中非能源、资源贸易将成为新的热点。非洲地区石油总资源量为233.8?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21.2万亿立方米,到2010年,非洲国家石油产量在世界石油总产量中的比重有望上升到20%。随着近年来中石油、中海油等一批能源公司赴非从事勘探开发,预计未来三至五年,非洲在我国海外份额油进口市场中所占比重将持续上升。在服务贸易领域,中非也有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其中,应优先发展电信、旅游、营销、远洋运输等业务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特别应积极推动和扶持国内电信公司开展对非业务,逐步树立中国电信产品标准。非洲许多国家没有工业和加工业,更没有重工业。工业品、日用品、办公用品都靠进口,非洲各国又都没有进口限制,实行自由贸易,只要纳税缴费就可以进口。如果把中国重工业和工业的半成品、零配件、散件、原料出口到非洲进行深加工、组装生产,会取得更丰厚回报。

国家可利用资金鼓励政策加强中非贸易,例如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中非贸易加工产品的项目,对在非洲本土直接开展带料加工装配业务的企业可给予援外优惠贷款,从企业到国家这样从点到面,全面带动中非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增加贸易量。

(二)提高产品质量重视品牌战略

提高质量和企业信誉,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任何一种产品都有其固有的生命周期,最终必将被其他新产品所替代,但品牌尤其是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名牌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是永久的。知名品牌是企业形象的代表,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性,能够给企业带来巨额商业利润。中国企业创建自己的名牌产品应该靠自己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实力。企业在实施名牌战略中,要着力培植自身技术开发实力,中国政府应鼓励对非洲出口的企业采取品牌竞争的策略,加大对创立名牌产品的投入,将品牌优势作为未来占据非洲市场不可忽视的手段。国家还应重视中非贸易中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有利于中非贸易长期进一步发展。

(三)转变竞争方式提倡企业协作

价格竞争是企业运用价格因素同竞争者进行较量,以争取顾客、扩大销售、占有市场的一种手段。而非价格竞争是同类产品之间在质量、品种、花色、款式、造型、规格、商标、包装、交货期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竞争。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者素质低下、科技和管理水平落后,国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还很低,产品的技术含量少,缺乏非价格竞争优势。因而长期以来,中国对非洲出口的商品都是以价格竞争为主要手段来占据市场。为此,中国对非洲的出口企业要综合考虑本企业产品的价格和非价格竞争优势,逐渐转向以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采用独特营销等非价格竞争手段,作为加入WTO后对非洲出口的主要竞争方式。

同时企业间应提倡商业协作,杜绝恶性竞争。长期以来,中国商业公司之间为获得更大市场销售份额的竞争一直非常激烈。据称,在刚果的金沙萨有一条经营中国商品相对集中的“戈道街”,中国的个体经营者都习惯于把这条街戏称为“格斗”街,理由是中国企业之间在这里的竞销竞争异常激烈,大有水火不容、不死不休之势。我们提倡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即靠良好的商品质量和商业信誉赢得市场,企业在竞争中求得共同发展,而不是靠恶性竞争,以损失所有企业利益(包括自身利益)为代价去占领市场,规范了贸易秩序才能使中非贸易正常健康发展。只要双方共同努力,抓住当前有利机遇,乘势而进,中非经贸合作必将出现新一轮的蓬勃发展⑥。◆

参考文献:

1.张永蓬.中非国际合作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西亚非洲.2007.11

2.张义明.对西方“新殖民主义”之考与中非合作之辨.东南亚纵横.2007.4

3.朱伟东.中非贸易与投资及法律交流.河北法学.2008.6

4.林英姬.中国拓展非洲出口产品潜力利分析.西亚非洲.2003.6

5.宋志勇.试析中非贸易摩擦.西亚非洲. 2006.8

6.傅政罗.拓展中非经贸合作的新机遇.西亚非洲2006.8

猜你喜欢
中非非洲贸易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SelTrac®CBTC系统中非通信障碍物的设计和处理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非洲反腐败新观察
非洲鼓,打起来
贸易统计
深化中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
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往研究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