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探究

2009-06-25 11:13张兰英
管理观察 2009年3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管理

张兰英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背景下,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学生自主管理作为新时期中学校管理的重要部分,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自主管理学生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多年进行了大规模扩招,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兴办,大大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组成要部分。倡导大学生自主管理是高校素质教育的职能纲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大学生身心发展越来越成熟,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了一定的道德观念、观察力和判断力。这些特征决定了在高校实施学生自主管理,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采取合适的管理方式与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管理的平台和空间,以此来促进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

一、自主管理模式内涵

顾名思义,“自主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自我导向的管理模式,亦即学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何处去寻找学习材料、如何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怎样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于“被动管理”、“机械管理”和“他人管理”而言,“自主管理”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这种学生的自主管理分为三层含义: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干;二是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主动帮助去干;三是自己成为主人。

目前高职院校的构成较为复杂,大多数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组建而成,也有从成人教育中剥离出来的,相对而言,从创办之初就直接投身高职教育的院校所占比例较小。同时,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学生层次也较为复杂,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还处于一个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的磨合期。然而,在现代职业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主管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在高职教育中推行自主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并不断探索实行自主管理的具体途径、方式和方法。

二、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一)传统的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

当我们看到“学业成绩”这四个字,想到的就是考试分数。也就是说,传统教育下的考试分数就是成绩,就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志。这种评价观逐渐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种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会变得急功近利,心气浮躁,自然对自主管理过程中得以培养的隐性的综合能力不屑一顾。

(二)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意识的淡薄与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分不开的。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从小到大,不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要被家长管,老师管;不论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要被家长灌,老师灌。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我永远是被动接收者。他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效果怎样不管,只要能交差就行。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内动力不断消退,独立思想逐渐丧失,成为平日里讲的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型学生。而当学生经过高考的历练迈进大学校门以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管理和他人管理的意识无法转变,因此面对全新的大学教育和独立生活无所适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极被动,以致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情绪。

(三)在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高职教育中,有部分教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认为学生要进行自主管理,老师就应该不予干预,应该听之任之,不给任何指导和激励。而另一部分老师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事必躬亲直至身心疲惫不堪。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管理,学生才会自主管理,拥有自主型人格。教师也才能摆脱事务束缚,实现自我超越。

(四)高职院校学生个体自主管理能力差

在生活上,许多学生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集中精力学习,全部的生活琐事都包办,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致使有些学生离开父母到了大学校园,生活自理能力差。当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进行自我认知、控制和调节,不能有效地转移、调节消极情绪。在经济上,刚刚脱离高中的学生,大多数学生远离家庭,住宿在学校,经济上相对独立,可以自主支配生活费用。难以抵御各种社会诱惑的学生,铺张浪费、攀比成风,沉迷于玩乐之中,继而引发沉溺娱乐荒废学业的情况。

(五)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差

一是参与意识不强。高职院校学生时间相对空闲,有许多学生都很积极地想参加学校的管理,给自己一个展示的平台,如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等涉及学生的活动和组织。但在学生公寓管理、后勤管理、食堂伙食管理、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解困、评奖评优等涉及学生利益问题上,学生的参与意识就不强。二是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比例较高,一般都设有校、院(系)、班三级学生干部队伍,很多学校还增设了公寓自律委员会。从某种意义讲,这么高比例的学生干部队伍有利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全面开展。但由于一些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不得当,管理者布置任务,影响学生干部的管理,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干部得不到权益,工作权利受到限制,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也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自主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革新职业教育观念,给予学生自主管理权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有自己独有的特殊性,即将培养确定的职业服务对象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因此,现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人才不能只重视智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从学校的角度看,高职院校要主动改革专业方向和课程内容,培养实用人才,适应企业需求,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培养、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做出适当调整,给予大学生更多的空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使职业学生真正全面发展,那就要靠全社会真正地去尊重每个学生,也就是每个成年人的不同人生选择,不用考试分数、培养计划作为成才的重要标准,不以遏制学生的天性作为代价,更重要得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做事、共处、做人,尤其是学会社会适应生存本领。

(二)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求每个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提出“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的目标。改变长期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管班级、管学生”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传统思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在很多时候,虽然教师已经决定让学生去处理班级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会“不放心”地加以“指点”,将事情的关键所在“指”给学生,这样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当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鼓励,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一些小事做起,独立地完成。

(三)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

学生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内在的探求动力、进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参与积极的情境体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该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主要是17-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相对少年儿童而言表现得更加强烈。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和适应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促进其对社会、家庭、个人等责任感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增加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所熟知的“韩寒现象”就是这种主体性和自律性的良好说明。该特性也对高职教育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助学者”、“导学者”,以及“共同学习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交互中,自身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四)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管理空间

传统的学校管理往往是把管理者摆到一个绝对权威的位置上,作为管理的绝对主体,而将学生简单视为管理的对象,教师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学生,而学生的任务是如何在教师规定的范围内完成一定的任务,符合一定的考核标准,然后毕业投身于社会。事实上,传统的管理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早已不适应,为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以学生为本,适应时代的需要。

(五)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

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应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层层推进,层层落实。而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首先要在学生干部产生上改变学生干部“终身制”为“轮换制”,在班级管理上依靠全员自主参与,人人选择责任岗位,实行岗位自主承诺。其次,应做到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做决定的权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暂时的“隐退”而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应成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班级干部甚至每一个成员应成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评估者和教育者。

(六)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自主管理不是完全不受干扰、自我封闭、自发的管理过程,而是和其他各种管理方式一样,时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联系,这些环境包括师长、同伴、家人、亲朋、学习环境等,整个管理过程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作为高职学校与教师而言,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对环境的依赖性和与环境的互动性,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促使其最终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根据环境要求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进行自我调控。

因此,在高职教育学生自主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可见,在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激发其自身的内在动力,又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外动因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七)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高效评价应当是指被教育者内化了哪些东西,对于现代高职教育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包含: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高职学生评价的着眼点是基本技能。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也造成了现阶段高职办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参加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多是那些无缘本科教育的学生,其选择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生存的技能,而非理论研究。其次,学生的个人背景与学习目的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是为了蒙混文凭,或者仅仅因为家人的逼迫等等,这种学习目标的明确与否就决定了其学习积极性大小、学习主动性强弱,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好坏。

所以,在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应有所不同。以考试为例,传统的考试以笔试、闭卷为主,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只是基础,更重要的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也就是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开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应照搬普通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考核标准,而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包括将总结性评价(期中与期末考试)与过程评价(平时考查、作业、提问等)结合起来,将开卷与闭卷结合起来,将客观性考题与主观性描述结合起来等等,才能检验出其整体水平与素质。

学生管理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学生自我管理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上一个台阶。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适应新世纪学生管理的新要求,才能培养出适应21世纪需求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锐.21世纪大学生成功的关键——自我管理.甘肃科技纵横,2005(5).

[2]:江瑞芳.谈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12).

[3]:陈建中.关于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问题的探讨.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2(6).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