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生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阅读方式日益受到严峻的挑战。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分流了受众,也使新一代青少年学生越来越“不习惯”传统的阅读方式。愈来愈多的人们呼吁: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远离书香!不能否认,上网也可以阅读图书和浏览其他多媒体信息,但实际上,很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上网后,用于阅读的时间较少,聊天、玩游戏的时间很多,即便是阅读,也很少阅读图书,而是进行快餐式的“浅阅读”。网络时代,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读书呢?
网络时代更要读书,如何指导孩子读书,让孩子喜欢读书,乐于读书,这是一个令许多家长和老师都非常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得到的,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更需要有耐心。
一、培养读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投入其中,亲身体会到阅读的妙处,把阅读当作朋友,才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感受。我国传统的教育孩子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刻苦读书,正所谓“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这个“苦”别说大多数孩子不愿意吃,就是一些成年人也望而却步,因此,教育、引导孩子读书的首要问题是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在刚开始时,由于孩子识字不多,就看一些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书,让他们利用仅识的一点字去感受读书的快乐,对他们不爱看的书不予强迫,以免打击他们看书的积极性和兴趣。
孩子学习时间紧张,指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丰富自己。多看看丰富多彩的书,既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充实知识的手段。虽说网络时代浏览方便了,但作为求知的学生,学习时间固定,手捧书籍,寻找时间读上几页,浸润书香,记下优美的文段,比快速点击网页、走马观花好得多。
二、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家庭中尽量营造读书的良好氛围。孩子的可塑性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想让孩子爱读书,首先家长自己要爱读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备一些百科知识、文学类、历史类、地理类的书籍和工具书,同时也便于查找资料。
父母带头读书,用行动感染孩子,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无声的榜样,潜移默化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在充满书籍的环境中生长,孩子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都会大大提高。注重文化熏陶,经常领孩子逛书店,去文化场所,体验文化的魅力;出外旅游,经常去书店或参观历史古迹,去著名学府,让孩子对文化有更亲切的感受。
三、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要帮助孩子建立科学的读书观,使他们对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努力指导他们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和技巧,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包括爱惜图书,保持图书整洁,不撕书、不折页;鼓励儿童保存看过的图书,鼓励儿童自己选择读物,和儿童讨论哪些是适合他们看的读物,哪些是他们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读物,并以此为标准选择读物,给孩子一定的选择读物的权利;如果为孩子订阅报刊,请孩子自己选择。合理安排时间,父母每周可为孩子安排一次或数次专门用于阅读的时间,定期买书或借书;教给孩子利用儿童图书馆的技能,如图书馆是怎么对图书进行分类的,怎么能找到他最想看的书等。
鼓励孩子记笔记,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写个简单的书名也好,可以培养孩子从阅读中获取一些东西的习惯;不动笔墨不看书,鼓励孩子写点读书笔记,助读助记,留下读书的心得,哪怕是片言只语也是好的,精彩章节和佳句要能熟记,提倡背诵一些名篇名句;孩子读了书,要鼓励孩子讲给别人听,或把精彩句子用到作文、书信、日记中去,把书读活。
四、选择适合孩子特点的书
一本好书胜过十本普通的书,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书。正在读小学的孩子,不妨让他们阅读既易懂又有趣味的文章,孩子一般都喜欢图片多的、有拼音的、文字说明少的、故事生动的书。
可选择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精髓,是了解他人、社会乃至世界的窗户。而小学阶段又是接受、吸收人类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引导孩子多阅读一些名著,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会有很大帮助。
五、老师、家长先做读书人
老师和家长应当是孩子读书最重要的引领人,要做好这个引领人,老师和家长应先是一位手不释卷的读书人。要坚持传统的读书方式,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要坚持手不释卷;最好是要让孩子在不经意间看到老师和家长的阅读状态,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孩子走向传统阅读。
经常听孩子讲述看过的故事,因为,倾听是最好的鼓励,通过听他对书中内容的表述,也可以知道他喜欢什么,知道他的理解程度,便于及时引导和修正。和孩子探讨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创造机会,让孩子把所学东西展现出来。利用各种朋友聚会,让孩子发言、讲小故事,或者背一段诗词等,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激发他的读书热情;同时,还能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使其不怯场。
读书对少儿的身心健康和发展思维的帮助都很大。期望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让他们收益无穷。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将读书与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就显得更为重要。◆(作者单位: 山东省曲阜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