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红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作了一些探讨,借鉴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模式,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教学与改革,以产学结合促进相应课程改革,为同类院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物流;运输;仓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nalyz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management related courses of logistics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using the advance conception and pattern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reference. Used several ways to reform curriculum teaching, promoted the curriculum reform by teaching & production integration. Supplied references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ot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storage; curriculum reform
0引言
物流产业是复合型产业,发达的物流能加速传统运输、仓储和零售等行业向现代物流服务领域延伸。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较低,物流人才的匮乏成为制约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需要切实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1]。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目前主要分为本科层次、大专层次、中专层次,研究生以上层次较少,而大专、中专层次大部分出自各类职业院校。本科、大专、中专层次均属应用型人才层面。与普通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更贴近具体的职业岗位需求。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培养的物流人才主要是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珠三角地区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整体经济实力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其产业结构已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过渡阶段。物流人才短缺是制约珠三角物流业发展乃至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物流人才短缺问题,目前珠三角应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培养目标是满足物流人才需求面最广、量最大的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层次需求。
1培养目标与课程改革
与本科教育相比,高职业教育带有更明显的职业化特征,更强调实际应用及操作能力。针对这种特性,要根据人才的需求特性确定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确定适当的专业口径。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企业需求调查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强调与技术应用能力或实务操作能力培养相适应,其深度与培养应用型人才或高技能人才相适应;不强调知识系统性,而是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运输、仓储是物流的两大基本功能,运输、仓储类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借鉴职业技术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模式,对运输、仓储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解决物流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以使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加强,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能力与物流实务操作能力,克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缺乏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缺点,面向职业需求,为社会培养适用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
2课程改革与实施
2.1主要方法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自2003年起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实践中酝酿改革,探讨研究运输、仓储类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并实施改革,主要研究方法有:
(1)调查研究、分析比较。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情况的调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企业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和理论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以使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加强。
(2)根据课程设置及其内容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并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在运输、仓储类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增设相应物流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3)采取边研究、边总结、边实践、边完善的动态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巩固了专业兴趣,效果较明显。
2.2主要内容与成果
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调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企业的需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物流管理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专业课程改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培养适应物流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人才,与本科教育相比,它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针对物流职业技能培养的要求,改革作为物流专业的核心类课程的运输、仓储类课程的课程教学,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提高,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2.2.1课程内容整合、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需求的调查,对部分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先进技术成果和职业岗位新要求,以使专业课程针对性和实用性得到加强。
对2004级之后的学生的教学课程作相应调整,把2003级、2004级开设的“仓储管理实务”和“配送管理实务”两门课程整合为“仓储与配送管理”一门课程;把“集装箱运输”的主要内容合并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中,并注意更新及补充新资讯新内容;“国际货代实训”课程和2003级教学大纲比较,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理论重复部分,课程内容只介绍国际货代软件操作即货代管理模拟实训内容,并相应减少教学时间。这些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已列入2005级学生及其之后的教学计划。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合了《运输管理实务》和《集装箱运输实务》的相关内容,辅之以骏虎软件操作实训。课程选用符合教育主管部门要求的优质高职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扩展知识能力提供配套教材和参考书目,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职业资格考证培训的需要,教学设置上增加了运输管理软件的实训专周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相关实训,使学生掌握运输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组织、运行的一般方法,熟悉各种运输方式及其业务的组织与管理形式,掌握运输业务的业务流程、合同与单证、运输质量的评价、运输成本核算,熟悉集装箱运输方式,能应用运输管理软件进行运输管理,具有运用运输管理实务理论分析运输业务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运输业务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把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课程两门课和与骏虎软件操作整合在一起,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确定课程主线,强调对仓储及配送过程、现场管理和现代运作方式等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加强仓储配送的设计和分析,以及现代物流管理方面的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并且介绍现代管理方式在仓储配送运作方面应用的情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仓储、配送基本业务流程,掌握具体运作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相关运作管理的有关原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立足于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从系统的角度介绍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集装化装卸搬运系统、散料输送系统、自动仓储系统、流通加工系统、配送中心系统、港口装卸系统等不同领域的物流作业设施与设备,内容涉及面较广,理工科知识牵涉较多。本课程实用性较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物流设施设备的基本体系,掌握物流设施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评价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要,选好、用好、管好物流设施设备,充分发挥其效能。
在实际教学中对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加以修订。修订了“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的教学大纲;强化实践实训环节,在运输、仓储类课程设置相应的实训、实践教学内容,编写及修订运输管理、仓储管理、货代管理的实训指导书;增加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
2.2.2进行物流管理基本操作技能训练
为进行相应物流管理软件的实训,学院建立了物流综合实训室,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应物流管理软件的实训。采用物流管理教学软件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中各个岗位的职责,掌握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连接方式、方法,熟悉货运代理的业务操作流程。其中国际货代实训是一门独立设置的实训课程,采用软件模拟国际货代管理过程,使学生熟悉国际货运代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模块及基本流程,并能掌握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能生成基本单证,具有操作货代信息系统的动手能力。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是现代物流管理人员所必需基本技能与素质,也是广东省劳动厅助理物流师资格考证内容之一。
运输、仓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结合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出加大实训、实务内容以及职业能力培养,加强高职教育和职业资格考证结合,使教、学、练相结合,增强学生实务能力,取得较好效果,2004级学生参加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的一次性全科通过率85%,比2003级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远高于同类兄弟院校。
2.2.3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受社会欢迎的应用性人才,必须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企业进行有课程针对性的参观与学习,以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运输、仓储功能的一般业务流程,了解典型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应用,掌握基本的物流运输、仓储等运作的技能。
通过与校外物流企业建立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选择某铁路公司货场等作为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校外实践课程教学基地。其中的铁路货场是办理货物整车到发、仓库和场地贮存,并提供运输代理等服务的综合性货场。货场以铁路、公路、码头运营为主,交织着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等运输方式;除营运车辆外,还拥有各类装卸搬运设备,具有货运交通优势,拥有自己的运营车队和众多客户,有一个机械化水平较高的运营作业码头,是运输、仓储、物流设施与设备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的较理想的场地选择。
物流管理2005级及其之后的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增设了相应物流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环节,并由企业专业人士就运输、仓储等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教学,企业兼职教师在学生参观企业时承担了运输业务流程讲解及货场参观指导任务。学生参观了铁路线、火车货物装卸区、仓库、集装箱堆场、码头区装卸作业等,并到控制室观看铁路运输调度系统等的演示。通过这类活动,使学生了解物流企业相关业务的实际运作,开拓了视野,加深了对课程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取得良好效果。
物流企业参观学习环节颇受学生欢迎,实地参观增加了学生对企业的了解及对实际岗位需求的了解,加深了对课本相应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2.2.4教学方法改革与综合能力训练
运输、仓储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训、参观学习以及案例讨论、小组作业等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带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物流管理素质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体现课堂讲授、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宗旨,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授课教学逐步转变成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物流管理软件模拟实训、学生课外调查课堂汇报法等,实训时使用实践中用的单据,注意仿真性、严谨性;教学上引入运输、仓储、物流设备运作等视频演示、图片情景案例讨论等,启发思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输、仓储配送业务流程、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设置小组课题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同时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相关专业能力。
课程教学与实际、实践结合较紧密,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实训及课外实地考察等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设置的案例分析及小组课外作业,由浅入深,由单元至综合,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等基本素质方面受到培养和锻炼,并提高专业素质。
2.2.5课程考试(核)模式改革
考试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对课程实施和课程结构有直接影响,任何考试手段都希望能准确反映教学质量。要发挥考试的教育功能,合理反映教学质量,必须有科学的考试评价方法。教学评估的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实际工作为背景,采用讨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等方式,学生拿出完成任务的“证据”以显示学习成果。教师根据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成果的标准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面评估学生具备了哪些专业能力,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如何,通过每次评估后的反馈,促进学生的发展[2]。
在“运输管理实务”的期中考试引入小组调查报告课堂汇报形式;“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小组加个人的方式,以小组课题报告加答辩的方式代替死记书本知识的闭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促进培养并从中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3.1项目特色
对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形成较鲜明的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企业需求以及物流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相关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对教材进行处理和改革,使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理论教学做到“必需、够用”;同时使课程内容具有先进性,能反映新知识、新方法。
(2)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有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启发式教学,重点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模拟实验(实训)教学法等,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物流运输、仓储类课程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把物流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教学与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
(3)探索改革课程考核模式;设置小组课题作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沟通能力。
(4)着力开拓与企业的联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目的与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校外企业,较好地将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在一起。
3.2研究有待深化的方面
(1)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的结合有待更好地融合,受机房能力条件所限,实训课的开展存在场所与时间限制,这是增加实训内容的瓶颈。
(2)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校外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
4结束语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是佛山地区最早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院校,从2006年起向社会输送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对2006、2007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与课程教学有关的主要结果如下:
问题:您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
结果:选B“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的占62.5%。
问题:您目前的工作岗位或内容?
结果:A.“仓储”8.33%;B.“运输”20.83%;C.“货代”37.5%;D.“报关、跟单”19.17%;E.“销售”4.17%。
问题:在校期间哪些环节对您的就业帮助最大?(可多选)
结果:选B“专业课程”的占66.7%;选C“教学实践”的占70.1%。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1)大部分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2)使其很快适应工作的知识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占50%,考虑与专业对口的为62.5%,可得在物流岗位上认为专业基础知识重要的为80%;(3)其从事岗位分布如下:“仓储”8.33%,“运输”20.83%,“货代”37.5%,“报关、跟单”19.17%,“销售”4.17% ,大部分工作都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
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了解就业情况及最新岗位需求,并进行分析,调整、更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职业需求的能力。开门办学或开放办学,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和市场需求对接[3]。上述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物流运输、仓储类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以产学结合促进相应课程改革,形成面向职业需求的课程教学体系,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物流职业技能,形成专业素质,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企业需求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关于加强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EB/OL]. (2005-07-26)[2009-01-10]. http://www.hazcj.cn/cms/article/172/20050726135239/file20050729141544-1.doc.
[2] 马育倩,张峰.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 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93-96.
[3] 张健. 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 职教通讯,2005(9):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