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逻辑结构分析

2009-06-25 02:20刘学程
物流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部队

孙 栋 张 乾 蔡 强 刘学程 王 骏

摘要:明确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是研究装备保障能力生成的首要问题。文章在总结以往对装备保障能力认识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整合原理提出了装备保障能力的系统整合观描述,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构建了机步师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为装备保障能力更快更好地生成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逻辑结构

中图分类号:E23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Making the concept of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clear is the basic step of research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ming-mode of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 of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scription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based on systematic cooperation theory, builds the logic structure of army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from the microcosmic, middling and macroscopical dimensionality, then, analyses it.

Key words: army; equipment support ability; logic structure

在新军事变革浪潮推动下,战争形态正在快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战争形态的转变必然会对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造成猛烈冲击[1]。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装备保障能力是战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对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或者说对其内在结构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对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模糊,从而不能明确已有的装备保障能力是什么,将来要生成什么样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明确装备保障能力内涵是研究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前提。

1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概述

装备保障能力作为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衡量军队是否具有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又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各国历来十分重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提高、保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日趋紧迫,加快了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研究和探索,关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但是,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的能力概念散见于一些单项能力的描述中,如维修保障能力,供应保障能力等。论文将这些主要的理论观点归结为要素观和功能观两种观点进行介绍。

1.1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侧重于从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诸多要素的角度,来描述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认为装备保障能力要素水平是决定装备保障能力高低的关键,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部队各基本要素综合效能的反映。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具体有哪些要素构成,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能力主要由装备品质、人力资源、保障体制、手段设施、保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能力的形成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组织指挥并在信息要素和生存要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各个要素既相互作用,又各有独特的作用。构成维修能力系统的要素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指挥,环境要素,信息要素,生存要素[3]。也有些学者从要素观的角度对我军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进行了描述: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是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其主要包括:各军种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上级加强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以及地方支援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数量;参战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技术特长;主要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支援、配合军队实施装备保障的地方装备保障力量的综合素质等[4]。

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对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形成统一的系统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对能力要素之间如何整合缺乏认识,对装备保障活动和装备保障任务关注较少。

1.2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着眼于装备保障任务和装备保障活动,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军械工程学院龚传信教授在《军事装备学教程》中将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定义为一定条件下实施保障行动和完成保障任务的实际能力[5]。军事交通学院王志敏教授在《车辆勤务系统分析》中指出:车辆保障能力是组织运用车辆保障部队建设、作战和其它行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其主要评价因素:车勤人员素质,车辆及保障设施、设备的数量状况,车辆器材备件供应能力,能够引入保障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数量与分布情况,保障环境条件和任务,使用管理和组织指挥能力等[6]。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系统完成其功能的能力就是维修保障能力,维修保障能力既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又同外部环境因素(作战指挥、装备特性、科技工业的供应水平及运输、存储能力等)有关[7]。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的概念的界定: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就是战时汽车维修分队保证完成维修任务的能力,它是确保车辆装备保障和恢复到良好的技术状态的本领,是用于车辆维修保障的人力、物力、组织指挥、环境、信息等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3]。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过度的关注于装备保障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对如何具备装备保障能力和对能力如何生成关注较少。

2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表述

2.1系统整合原理简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世界的各个部分及其构成的整体,都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整合原理揭示了系统整体功能和其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简单地表述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并形象地表述为“1+1≠2”[8]。

系统整合原理的较为严格而完整的表述[9]:一般情况下,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其所有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具体说来,可能有下述三种情况:

(1)当系统整体和其部分都具有某种功能时,整体功能可能大于、小于和特殊情况下等于其部分同类功能之和。

(2)系统可能具有所有部分都不具有的新的功能。这一现象称为系统整体性态的涌现。

(3)系统作为整体亦可能不具有部分的某些功能。这一现象称为部分功能的隐没,或称非完全整合。

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其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间究竟取何种关系,依赖于部分之间的关联——整合(或称组织化)状态。在以自然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背的传统系统科学中,系统的整合状态通称为结构。在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参与的系统中,为了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系统整合的复杂性,系统的整合状态划分为结构与运行两个层次[10],社会系统的组元、结构、运行和环境,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功能——这一规律称为系统功能原理[11]。系统功能原理的内容不仅容括了反映部分与整体之间功能关系的系统整合原理,还扩展到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部分整合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演变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系统整合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进化规律的真谛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它在许多科学中都具有基础地位。以系统整合原理为基础,一些社会领域可以构建出具有严密逻辑的准公理化的科学体系。

2.2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内涵

基于系统整合原理和系统功能原理,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这一基础概念给出新的科学定义和分析,并由此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上述对原理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做如下总结:

(1)装备保障能力是通过各种能力元素按照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是这些能力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人员、装备、器材、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元素(装备保障系统的组元)的存在,而且需要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在要素之间建立关联。

(2)装备保障能力是多层次的,能力元素也是多层次的。装备保障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包括人员、装备、技术、器材等基本组元,也包括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组织子系统,而且包括与保障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网络。这种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也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多层次性,能力元素的多层次性。

(3)装备保障能力的体现是通过完成装备保障任务体现出来的。装备保障任务的层次性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层次性。

3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文把装备保障能力作为诸多装备保障能力元素以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出发,力求既能揭示装备保障能力内在本质,又能表达明确,使装备保障能力的表述能够在装备保障领域进行良好的沟通,具有全面性、可分解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同时不失动态性。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使装备保障能力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助其逻辑结构框架对装备保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育、提高和运用。

按照上述要求,论文将任务逐层分解,依据任务层次的不同将装备保障能力划分为了:微观—资源层次,中观—组织层次,宏观—环境层次三个层次的保障整合能力,每一个层次都由元素能力与框架能力组成,认为能力是蕴藏于装备保障实践活动之中的,即能力的载体是装备保障实践活动。其逻辑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的构成元素所具备的能力。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框架能力是关于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所构成的元素之间的整合能力。

3.1装备保障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实现,必然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和中介,这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装备保障活动,再好的能力元素,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装备保障实践活动是装备保障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装备保障能力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平台。

3.2宏观——环境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作为一个活动要素处于装备保障环境网络之中,所谓装备保障环境网络是指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外部环境的总称。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由环境元组成,环境元包括装备使用单位、后勤部门、司令部门、防卫协同部门、敌情、我情、民情、地理等,可分为内部环境和战场环境。装备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装备保障环境网络。

部队装备保障环境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机构整合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的能力,主要包括部队装备保障机构自身的预测能力、决策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对内部环境的协调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图2为环境整合能力示意图。

3.3中观——组织层次

组织整合的实质是组织内部资源与知识的共享和整合[12]。部队装备保障中观-组织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对内部各组织机构的整合能力,包括装备保障各机构完成其各自任务的能力(元素能力),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其中元素能力包括:轮式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轮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履带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其他装备保障能力、器材保障能力等。如图3所示。

3.4微观——资源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层次的整合能力是对装备保障资源的整合能力。装备保障能力资源是装备保障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笔者将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分为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信息资源。

其中,知识资源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装备保障理论资料、技术资料、法规资料等,隐性知识包括理论水平积累、技术水平积累、知识的共享程度等。人才资源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军官、技术军官、技术士官等。装备资源包括抢救类装备、抢修类装备、检测类装备、特种类装备等。信息资源包括装备信息、保障人员信息、保障装备信息、战场环境信息等。如图4所示。

4结束语

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进行界定,是装备保障能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前提,论文基于系统整合原理提出了装备保障能力的系统整合观描述,构建了机步师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力求使装备保障能力的概念具体化,旨在于为装备保障能力的培育,提高和运用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丰富装备保障能力理论体系,为装备保障能力更快更好地生成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葛涛,古平,叶术清. 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研究[J]. 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07(4):5-8.

[2] 韩书稳,任风云,李永辉.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科技信息,2005(2):32-34.

[3] 宫丽. 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评价系统研究[D].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2007:13.

[4] 朱小冬,刘广宇,葛涛. 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5] 龚传信. 军事装备学教程[M].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4.

[6] 王志敏. 车辆勤务系统分析[M].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2007.

[7] 王东南. 面向任务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 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22.

[8] 李习彬. 生产力概念的科学化与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不可预测性——基于系统整合理论的改革新思维[J]. 学术研究,2007(7):59-62.

[9] 李习彬,李亚. 政府管理创新与系统思维[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 李习彬. 管理科学化研究指南[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11] 李习彬. 系统工程——理论、思想、程序与方法[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

[12] Loasby, B.J. The organization of capabil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8(35):139-160.

猜你喜欢
部队
俄部队军演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拆弹部队 爆炸封印者
老部队
军犬部队,你了解多少?
武警8670 部队扎实做好驻训部队药材保障
论部队疗养院发展趋势
驻澳部队训练剪影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