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鹰新作《长街行》:展现上海新的文学形象

2009-06-24 09:21刘秀娟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25期
关键词:长街中国作协评论家

刘秀娟

6月19日,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上海作协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王小鹰长篇小说《长街行》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高洪波,上海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孙颙,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出席会议。研讨会由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主持。

作为中国作协首批的重点创作扶持项目之一,上海作家王小鹰的长篇小说新作《长街行》经过5年潜心创作,终与读者见面,被认为是近几年上海文学的重要收获。

《长街行》以一条小街的历史变迁为线索,通过叙述成长于其中的女性许飞红悲欢离合的一生,全景式展现了小街上几代人曲折动荡的生活轨迹和命运遭际,以此探索城市的变化发展与人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挖掘上海独特的文化积淀,展示上海生活的风情。“一条小街,一段历史,一个大世界”评论家们认为,这部作品以小街世俗生活为支点,反映出上海近3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作家在探讨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这一主题上的又一收获,为上海树立起了新的文学形象。

上海是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发生地,而她自身也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象、文化形象。要么是“老上海”风情,要么是“欲望化”写作中时尚新锐的后现代文明,近几年的上海文学缺少以宏阔历史背景表现时代变迁、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上海新发展的作品。孙颙认为,“上海文学欠上海一份情”。他说,近年来的上海文学,缺少对上海近几十年来巨大变化的表现,《长街行》用底层人物的命运变化反应时代的变迁,展现出城市的美好、城市中的人们如何找到自己的寄托和归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份遗憾。

评论家张陵认为,这部作品的出现,改变了当下上海的文学形象。上海是很多先进文化理念的发源地,但是以往的上海文学主要以洋场文化、殖民文化为背景,遮蔽了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和民众性,这部作品却立足弄堂、亲近百姓,表现出一个民族的上海、老百姓的上海,这是“新上海”应有的文学形象。

但是,这一文学形象并不是概念化的,面对繁杂的上海都市世相和跌宕的时代变迁,《长街行》并没有以空洞的口号、模式化的人物去表现,而是内化在坚实细致的世俗生活描写和人物心灵摹写上,内化在富有浓郁上海气息却并不狭隘的方言运用中,节奏舒缓、结构谨严、意境优美,传达出细腻、从容、优雅的古典气息,拥有当前文学创作中少有的耐心和美感。评论家毛时安认为,这部小说提出了“一个作家应以怎样的生存状态进行创作”的重要问题,王小鹰面对消费时代的市场利益,沉着而从容的写作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越性的审美内涵。评论家李建军认为,这部作品与上海文学有着相通的地方,却有其它作品少见的温暖色调,它从容淡定的气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对接。

用细腻的女性之笔,展现幻变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幽深的心灵,《长街行》展现出上海弄堂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成为上海新的城市性格的表现。

猜你喜欢
长街中国作协评论家
一个符号,表示否定
基于奖励值RNN和A2C模型的音乐生成
梁晓声“报恩”
南歌子·整日尘霾锁
秋叶碎落的长街,为你开满春花
中共中央委员、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及省上领导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浙江乌镇迎春“长街宴”享受美食
何建明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
月笼长街
睡觉也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