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赛
“最后一课”是美国大学的学术传统,它假设一个教授即将不久于人世,他将告诉学生什么?他一生最重要的经验和智慧是什么?兰迪教授的这堂课却不是假设。
“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棒。”
2007年9月,46岁的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系教授兰迪被确诊患胰腺癌。医生告诉他胰腺癌已是晚期,他只剩下不到6个月的时间。
在他的“最后一课”上,他向在座的500多名学生和同事展示了他的CT胶片,告诉他们肿瘤正在攻击他的胰腺,他的生命将在数月后结束。但是这节课,他不谈癌症,不谈死亡,因为死亡并不构成他的“独特性”;他不谈妻子与3个幼子,因为他无法谈到他们而不流泪;他也不谈灵魂和宗教。
短短的70分钟里,他谈梦想,谈人生的喜悦,谈诚实、正直、感恩、永不放弃,谈他人生的无数道灰砖墙壁(这些墙壁不是为了阻拦他,而是告诉他,他是多么渴望墙后的世界),谈抓住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永不丢失儿童的好奇心……
“我很快就要死了,但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这么棒。”然后,他在众人面前,开始做单手俯卧撑。直面死亡,这些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在讲台上,他看上去那么年轻、健康、激情四射,幽默得让人心酸。他看上去不可征服,这是他与世界说再见的方式。
“我活着,就好像马上就要死去;但同时,我活着,就好像我还好好活着。”
很快,“最后一课”的视频在各网站之间疯狂流传,成千上万人被感动得流泪。兰迪在演讲中的每一句话,都渗透着对生命的感恩。他是一个垂死之人,但全世界都在从他身上获取生命的激情和能量,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有人不再自怨自艾,有人打消了自杀的念头,与他一样面临死亡的人振作起来,试图重新寻找生命的意义。正如他在讲座中所说的,“我活着,就好像马上就要死去;但同时,我活着,就好像我还好好活着”。
兰迪说,他无意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他真正关心的听众始终只有3个人——他的3个孩子,6岁的迪伦、3岁的洛根和2岁的小女儿克洛艾。他们还这么小,却不能在他的保护和陪伴之下成长,这是他最大的痛楚。他多么希望将未来30年该为他们说的话、做的事情,浓缩到6个月内完成。这种痛楚和渴望如此强烈,如果他是一个画家,他会画出来;如果他是音乐家,他会谱出一支曲子;但他是一个教授,他只能选择讲课。所以,这最后一课,甚至不只是对那500名学生和同事讲的,他只是借此将自己装在了一个瓶子里,有一天它会被冲到海岸,被他的孩子们捡到,到时候,他们会明白一个父亲的心意。
癌症没有改变他的性情,他仍然开朗、乐观、幽默,喜欢拿癌症开玩笑。他将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妻子和孩子。他为每个孩子写下不同的人生建议,比如“如果我只能给你三个字的建议,我会说,‘说实话。如果还可以加个限制,那就是‘永远”。他为2岁的小女儿克洛艾留下的话是,“如果将来有一个男人喜欢你,不要管他说了什么,只看他做了什么”。她长大的过程中不会有父亲的记忆,但他希望她知道,她的父亲是世界上第一个爱她的男人。
“他没有选择在47岁死去,但他真正生活过了。”
兰迪没有在6个月之后离开,化疗和放疗延长了他的生命,但因为心脏充血和肾脏衰竭,他越来越虚弱,可他依然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他出现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为癌症研究争取更多经费;他花了一天时间和美国橄榄球联盟匹兹堡钢人队一起度过,这是他的童年梦想;他静静看着孩子们尽情玩耍……
他的生命所剩无几,他寻求一切可能的治疗方案,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他不仅要与家人开心度过每一天,同时也为他们未来没有他的日子做准备。他说,“厄运很快就会把我的家庭推下万丈悬崖,我无法抓住他们,这让我心碎,但我至少有时间为他们编织一张安全网”。
但终因病情恶化,一天早晨兰迪在家中逝世。他逝世之后,网上无数人在纪念他。智者曾说,他们并不惧怕死亡,却有点害怕垂死的那段时光。因为死亡只是另一个神秘的世界,而垂死却是我们所不愿经历的旅程。而兰迪利用这段旅程,用他的“最后一课“展现了灵魂中最好的一面。一位网友说得好:“他没有选择在47岁死去,但他真正生活过了。”
文/陈赛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