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糖尿病友适合看中医?

2009-06-24 12:41王建华
药物与人 2009年11期
关键词:糖耐量降糖西医

王建华

中医和西医各自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不同,在疾病治疗方面也是各有千秋。就拿糖尿病来说,西药在有效降低血糖、纠正急性糖代谢紊乱等方面优势明显;而中药药性平和,降糖效力偏弱,但在整体调理、改善症状、防治慢性并发症方面效果显著,并且毒副作用相对较小。总的说来,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所谓孰优孰劣,若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则可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临床观察发现,以下五种情况配合中药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1 “糖尿病前期”人群

“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异常”,是指血糖高于正常人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一种中间状态,如果不加干预的话,这部分人群日后有很大的机会发展成为糖尿病。尽管“糖尿病前期”还够不上糖尿病,但此时的高血糖状态对机体的损害已经产生,现已证实,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心脑血管病变)并非都是出现在糖尿病确诊之后,许多人可以提前在“糖耐量异常”阶段发生。

对于“糖耐量异常”人群,首先要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如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在药物干预方面,除了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西药以外,还可选择一些益气养阴活血的中药(如生黄芪、生地、苍术、元参、葛根、丹参等,具体剂量根据病情而定),这类药物可以有效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前期转化为糖尿病。

2 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

随着人们健康体检的普及保健意识的增强,使得许多糖尿病患者得以被早期诊断出来,这些患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血糖不是太高,并发症也比较少,以老年人和肥胖患者居多。对于这些患者,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便可以将血糖控制在满意的范围。

3 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改善不明显的患者

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有些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咽干口喝、疲乏无力、自汗烦热等气阴两虚的表现,对此西医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通过采用益气养阴、清热利湿等对症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4 对西药副作用耐受性差的患者

西药降糖疗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胃肠道反应。有些由于患者血糖较高,为了使血糖控制达标,所用降糖药物的剂量往往偏大,而且一种药物还不行,长期大剂量使用西药不仅胃肠道反应较大,而且会加重肝肾的负担,这时如果配合中药治疗,充分发挥后者的辅助降糖作用,可以逐渐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协助平稳降糖。

5 并发早期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有大、小血管并发症: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指心脑血管疾病和下肢血管病;微血管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肾病、眼底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等,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西医还缺乏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综合治疗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采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中药(如大黄、黄芪、葛根、太子参等)以及虫草制剂(如金水宝等)治疗,可以减少尿蛋白排出,逆转早期糖尿病肾病,保护患者肾功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延缓其发展。

专家提醒

1.加用中药同时,不要擅自停掉西药。

临床上,有些糖尿病患者因为看中医服用中药后,而自行停用西药,结果导致血糖升高、病情反复。实事求是地讲,中药虽然也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与西药(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相比要差得多,对于那些胰岛功能较差、血糖较高的糖尿病患者,单用中药控制血糖显然不行,而中西医结合则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2.不要过分迷信中药秘方、偏方。

实事求是地讲,不管是是中医还是西医,目前都还没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有些中药偏方或验方对解决糖尿病某一方面的问题确实有一定优势,但绝对不像某些广告中宣称得那么神奇,根治就更谈不上了。有些江湖郎中在中药里面掺了大量的副作用较大的西药(如降糖灵),却打着纯中药的幌子向糖尿病人兜售,疗效和安全性均得不到保证。在此,建议广大糖尿病人,看中医一定要去找正规医院的中医师,不要被一些虚假广告所误导。

3.中西医应当兼容互补,而不是相互排斥。

有些西医大夫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法缺乏理解,将中医跟“玄学”、“ 巫术”画等号,对之不屑一顾;而在有些中医大夫眼里,中药标本兼治、安全无毒,西药则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毒副作用很大。这种将中西医相互对立、彼此排斥的态度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中西医结合才是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糖耐量降糖西医
中医药治疗糖耐量异常的研究进展
快乐降糖“穴”起来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尿靛甙测定对糖耐量减退患者的应用价值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糖尿病教育对糖耐量异常人群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