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毅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他认为,说话、干事得讲究,好东西要多多摄取。这从他疼爱孩子的做法可见一斑。
我这朋友主张对孩子采用激励式教育法,任何时候孩子都能从他的嘴里听到夸赞和鼓励的言语。虽然效果并不明显,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方法,觉得时间长了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质变。另外,他也很注重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规定孩子每天早晨必须吃面包、鸡蛋并喝牛奶,饭后必须吃水果;即使不想吃也得逼着吃,因为他认为这是人体必须吸收的营养,对健康肯定有益处。
后来,我偶然在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发现饭后吃水果其实是个误区。在吃饱的基础上再添加水果,这部分热量几乎全部被储存,容易导致肥胖;水果中的有机酸容易和食物中的矿物质结合,影响消化吸收;水果中的果胶有吸收水分并增加肠胃内食物湿润程度的作用,饭后吃水果会加重肠胃负担;饭后马上吃水果,所摄果糖不能及时进入肠道,会在胃中发酵产生有机酸,甚至引起腹胀、腹泻。
水果的确是好东西,可饭后吃未必恰当。我这朋友的孩子确实是个小胖墩,恐怕和他逼迫孩子饭后吃水果不无关系。可惜的是,好东西要多多摄取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包括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激励式教育法当然好,可用得多了滥了也未必见效,而且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最好别用,用得太多同样“消化”不良。
和这位朋友一样走入类似误区的,大有人在。好东西当然要多吸收,但摄取的时机同样重要,否则就会失去效力,甚至适得其反。
重质还要选时,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水果最好在饭前或者饭后一小时吃,鼓励应当在孩子失望或者取得进步的时候用,这种时机的把握相当重要。生活和事业中有太多重质不选时的事情发生,而我们常常蒙在鼓里,找不到失败的原因。
文/周毅 碧玉摘自《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