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区卫生防疫工作探讨

2009-06-23 07:07王基成
上海预防医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卫生防疫灾民灾区

王基成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卫生防疫工作成为灾后的工作重点。本文对地震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处理类似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卫生防疫问题提供借鉴和参考。

1 地震造成的公共卫生问题

1.1 尸体处理难度大

本次地震造成伤亡人数众多,且大部分被埋在废墟下,清理困难;一些地方火葬场也在地震中损毁,即使在震前也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如此众多尸体的火化工作;异地火化、清运工作量太大,现场集中消毒掩埋人员不足;高温使尸体腐烂加快等因素增加了尸体处理的难度。

1.2 防疫网络破坏严重

据四川省疾控中心调查,震前能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的564家单位中,震后仅142 家(25.18%)仍能进行正常报告,网络平均直报能力较灾前降低了33.51%。

1.3 饮用水、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震后灾区临时灾民安置点的供水十分紧张,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较差,与群众清洁卫生安全的饮用水需求矛盾十分突出。食品被埋或被污染,安置点周边群众自发配送的熟食品也存在安全隐患。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物资中,三无产品、过期变质食品、药品占有相当比例,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隐患。

1.4 发生传染病风险大

震后灾民多搬至户外、街道、广场等地居住,排污、环卫等工作未跟上,厕所严重不足,灾区内到处可见垃圾、粪便。外来抗震救援人员、车辆大量拥入,生态环境改变,增加了疾病传播机会。随着灾区堰塞湖水位上升,老鼠向外迁移可能性大,疾病传播威胁增加。被遗弃的家禽、家畜无人管理,尤其是流浪犬伤人事件时有发生。霍乱、甲肝、菌痢、乙脑、钩体病、麻疹、疟疾、血吸虫病等疾病可能因灾后环境卫生状况恶化、食品污染、供水不足、卫生条件差、虫媒增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爆发或流行。

1.5 道路、通讯中断

地震造成震中地区周围16条国道省道干线公路和宝成线等6条铁路受损中断,救援人员、物资、车辆和大型救援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加之震后大雨,道路泥泞,增加了防疫工作难度,卫生防疫队伍到村入户进展缓慢。

1.6 灾后防疫的长期性

地震后环境和生态被破坏,对人居环境和群众健康的影响可能会在一段较长时间后才能显现,因此,防疫工作决不能松懈,对人群健康相关因素的监测需长期坚持。お

2 卫生防疫措施

2.1 启动和完善应急预案

地震发生后,各级政府立即启动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灾后防疫领导小组,下设消毒组、信息宣传组、后勤物资组、食品及学校卫生组以及若干支灾后防病应急队。建立管理运行机制,实行首问负责制、重大事项报告制;建立联动机制;建立专家碰头会议制度等,共同探讨灾后防疫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2.2 主要工作

2.2.1 制定技术方案 为了规范、科学地开展灾后防病工作,指挥部及时制定了《地震灾害后消毒要点》《群众抗灾自救方法》《地震灾后防病技术方案》《地震灾后防疫工作手册》《灾区尸体处理技术方案》《地震后灾民集中安置点卫生防疫工作方案》等灾后防疫技术资料和管理方案,科学规范地指导灾后卫生防疫工作。

2.2.2 全面实施消杀灭 各级卫生防疫人员采取分片包村入户形式,共同开展尸体和垃圾的清理、运送、消毒、深埋及杀虫灭鼠等工作。各防疫组在开展环境消毒处理的同时,积极寻找并保护水源,加强对灾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学监测和消毒处理。规范灾民集中安置点的供餐行为,销毁过期变质食品,阻止群众食用死禽、畜肉,避免发生食物中毒事件。

2.2.3 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扎实推进受灾群众安置点“五有四强化”(有防疫队、有医疗队、有厕所、有垃圾堆放处、有饮水供应点,强化群众参与,强化环境卫生,强化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强化卫生评比公告),普及卫生防病知识,引导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群众做好临时避震场所的清洁卫生和消毒、灭鼠、灭蚊、灭蝇工作。

2.2.4 开展疾病症状、传染病监测 在医疗机构和各临时医疗点、救援队伍人员中、灾民集中安置点的灾民中开展发热、腹泻、感冒及其他不适等疾病症状监测。开通手机短信网络直报,将疫情报告信息并入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症状监测结果显示,受灾群众中腹泻、发热、感冒不适等疾病症状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未出现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及虫媒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也没有发生食物中毒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2.5 实施免疫接种 对灾区1.5岁至12岁的儿童实行强化免疫接种甲肝疫苗; 8个月至6岁的儿童强化免疫接种乙脑疫苗;为犬伤人员免费接种狂犬疫苗,同时储备大量的口服型霍乱疫苗。

2.2.6 开展灾民心理干预 为积极预防、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以保障公众心理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组织心理专家对受灾群众,尤其是受灾学生开展心理干预。お

3 讨论

3.1 政府主导,统筹指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是政府的一项公共职能,面对特大地震灾害,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指挥下才能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才会出现万余人大营救,数十万人大转移,数百万人大安置的情景。因此,政府主导的指挥体系是抗震救灾最终胜利的组织基础,卫生部门与军队、交通、通讯部门密切配合,有效整合卫生、工商、药监、公安等各部门的力量,调集一切可调用的资源,确保了应急指挥有力、有序、有效。

3.2 防控策略和技术措施及时有效

综合分析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其核心策略有以下几点:① 卫生防疫关口前移,卫生防疫与医疗救援同步进行;② 狠抓重点环节,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中实施重点措施,防控重点疾病,实施群防群控;③ 卫生防疫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实现村级全覆盖;④ 卫生防疫工作科学规范化、长期化。核心技术措施有以下几点:① 注重遗体处理和消杀灭工作,消灭病原体和病媒生物;② 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切断传播途径;③ 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监测与监督,确保饮水和食品安全;④ 快速恢复重建灾区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加强重点疾病监测,严防疫病传播;⑤ 开展群体性免疫接种,做好应急接种准备,建立免疫屏障,保护易感人群。

3.3 建立战略应急储备库

2003年“非典”以后,各地虽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但缺乏专门的地震灾后卫生防疫预案。面对汶川地震,原有的预案不适用。关于应急药械、装备、设施及专业配置需求,全国缺乏统一的参考标准,也缺乏卫生应急物资战略储备库。汶川地震发生后才紧急从全国各地调集应急物资设备,一方面增加了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三无产品、不合格产品趁机混入其中,给灾后防疫工作带来隐患。为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生物恐怖、战争等事件,规划建立应急储备库就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3.4 卫生信息实行标化管理

准确的信息收集、汇总、报送在抗震救灾指挥决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汶川地震中暴露出卫生信息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有效的通讯设施及时报送灾情信息;二是存在重复收集、多头收集的情况,增加了基层负担,影响了报送质量;三是报送数据统计口径不统一,变更过频,前后信息连续性较差,不利于信息统计分析。

3.5 疾控机构建设

目前省、地、县各级疾控人员配置明显不足,国家尚无统一的疾控机构人员编制标准。防疫队伍缺乏统一服装,由于防疫经费不足,个人防护装备落后,防护效果差。交通车辆、通讯设备、野外生存设备、声像采集设备、现场快速检测仪器等严重缺乏,无法应对大规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6 建议

灾后的防疫工作既要避免不足,又要防止过度。应进行系统科学的灾后防疫措施评估以及疾病与健康因素的中长期观察研究。

(本文得到四川省、绵阳市、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疾病控制组的大力支持,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9-02-18)

刊授Ⅱ类学分培训班おご鹛饪ǎǘ)

我国扩大免疫规划的意义和实施 (请将所选答案涂黑)

1.① ② ③ ④ 2. ① ②③ ④ 3.① ② ③ ④ 4.① ②③④

5.① ② ③ ④ 6. ① ②③ ④ 7. ① ② ③ ④ 8. ① ②③④

9.① ② ③ ④ 10. ① ② ③ ④ 11. ① ② ③ ④ 12. ① ② ③④

13.① ② ③ ④ 14. ① ② ③ ④ 15. ① ② ③ ④ 16. ① ②③ ④

猜你喜欢
卫生防疫灾民灾区
加强军地联合卫生防疫体系建设
一个“太阳能灯”男孩
加强养鸡业卫生防疫 确保鸡产品质量安全
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卫生防疫档案工作
花溪区委离退局积极为云南鲁甸灾区捐款献爱心
可口可乐的面试题
春雨威胁海地灾民安全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