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抗日民主政权中党的执政经验

2009-06-21 08:27郭亚军
科教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政权根据地抗日

郭亚军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具体措施和可贵精神,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着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抗日民主政权执政经验

中图分类号:D24文献标识码:A

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如何在当时内外关系十分复杂的条件下执政,是党面临的新的重大课题,亦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领导形象和领导地位。执政局面的开启,使中国共产党有机会为以后的执政积累宝贵的经验,为今天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借鉴。

1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现局部执政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政权观念上比较幼稚,广州政府和武汉政府中都没有自己的地位,政权被大资产阶级夺取。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工农共和国”,中间阶级被排斥在政权之外。在经历“左”和“右”的惨痛的教训之后,中国共产党逐渐依据国情,创立自己的政权。在抗战之前,关于政权问题,毛泽东曾先后提出“人民共和国”和“民主共和国”的口号,并作了一系列论述,成为抗日民主政权的思想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立各根据地民主政权,实现了局部执政,但却面临着诸多困难。首先,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局势十分复杂,在外部,外敌入侵,中华民族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在内部,国民党实行限制人民抗日的片面抗战路线,不给中共和其他抗日党派以合法平等地位。其次,由于中国共产党客观上缺乏执政经验,执政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改善党政关系,同国民党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最终巩固了政权并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2 批判“以党治国”,通过领导的民主性和正确性实行科学执政

2.1 反对“以党治国”,正确处理党政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受土地革命时期党包办一切做法的影响,有些党组织不尊重边区政府及法令,政权中则表现为不尊重党外人士,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稳固。为此,中国共产党积极采取措施,密切注意党内外参政人员的团结,尊重党外人士的意见,支持党外人士开展工作。1943年上半年陕甘宁边区政务会议在讨论一个文件时,主持会议的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在结束时只说了一句“俺没有意见”,但又不肯批发文件。当时林伯渠和李维汉注意到可能有问题,就没有批发这一文件,而是专门征求了李鼎铭先生的意见,李先生坦率地说:“你们党上决定了……”,“干部把我这个副主席当摆设”。这引起了党内同志的高度重视,经研究后工作做了改进,有了相应的规定。此后,党内外关系日益融洽,李鼎铭先生的“你们党上”换成了“我们党上”,工作积极性也更好地发挥出来了。

当时党内还有些人受国民党“以党治国”的影响,甚至在边区政府中也出现了“以党治国”的言论,为了遏制这种错误的思想苗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分析了 “以党治国”的危害,对这种观点和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邓小平指出:“以党治国”,一是不利于保证党的领导,使“党的各级领导机关日趋麻木,……放松了政治领导”;二是不利于团结非党干部一道工作;三是容易脱离群众;四是容易使“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看不起非党员”。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又明确提出:“以党治国的国民党遗毒,是麻痹党、腐化党、破坏党、使党脱离群众的最有效的办法。我们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我们尤要反对国民党的遗毒传播到我们党内来”。①可见,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以党治国”,摒弃一党独揽政权、一党专政、一党包办,中国共产党正是用这种博大的胸怀,把不同领域的人士团结了起来。

如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妥善地处理了党与政府的关系。关于党政关系,在这里可以以苏南抗日根据地为例:当时在根据地,如果党有什么决定,首先交给政府党团讨论,之后才执行,没有丝毫讲价钱或推诿的现象。如果政府有缺点,党也直接指导或纠正,同时党也能听取政府的建议。虽然这只是个别记述,但是由于苏南抗日根据地建立较晚,在政权建设上吸取了其他许多早期抗日根据地的成功经验,所以不难看出当时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党政关系是颇为融洽的。

2.2 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探索科学执政的有效途径

抗日民主政权是人民的政权,共产党领导是根据地政权党政关系的基本特征。为避免大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争取抗战胜利,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权中占领导地位,但不是指在数量上占优势,而是要通过民主方式和正确的决策来实现科学执政,使其他各阶级、阶层人民心悦诚服地接受党的领导,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正是毛泽东的科学执政思想。

抗日民主政权创造性地实行了“三三制”。“三三制”首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回击。在1940年3月延安党的高级干部会议上、7月《团结到底》的文章中,毛泽东反复强调了建立“三三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我们必须坚持这个统一战线。”“在政权问题上,我们主张统一战线政权,既不赞成别的党派的一党专政,也不主张共产党的一党专政,而主张各党、各派、各军的联合专政,这即是统一战线政权。……无论任何人,只要不投降不反共,均可参加政府工作。”②“三三制”既是抗日政权,又是民主政权,在保证党的领导的同时避免了党包办政权,因为从理论上讲,“政权问题是国家问题”,“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所以在政权问题上,“切忌我党包办一切,我们只是破坏买办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专政,并不代之以共产党的一党专政。”③

基于以上认识,中共中央要求各根据地普遍贯彻执行“三三制”建政原则,要求共产党、非党左派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毛泽东明确指出:“这种人数的大体上的规定是必要的,否则就不能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这种人员分配的政策是我们党的真实政策,必须认真执行,不能敷衍塞责。”1941年10月25日,鄂豫边区党委关于政权工作的总结报告中总结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执行情况:边区行署三名主席中,共产党员一人,占三分之一,执行委员21人中,非共产党员为18人,县级政权中,科长以上干部党员三分之一多一些,科长以下干部中实现了“三三制”比例。在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为了认真实行“三三制”原则,高岗及王维舟等共产党员宣布退出候选人,选举结果:在十八名边区政府委员中,林伯渠、徐特立等共产党员占七人,超过了三分之一。于是,徐特立当即声明退出,经大会通过由党外人士白文焕补上。总之,当时各根据地认真执行“三三制”,以此团结和争取党外人士尤其是中间分子。“三三制”的实行具有重大意义,参加参议会和政府工作的党外人士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如精兵简政这条政策就是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毛泽东对此作了很高的评价。可见,“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大多数,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党外人士的政治积极性和才能,使党从繁琐的政务中摆脱出来,从事“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同时防止党在政治上麻痹大意,使执政更加民主、科学、长久。

3 加强监督,重视选举,扩大参政权以实行民主执政

3.1 建立广泛的监督机制,保证民主的切实执行

3.1.1 坚持党对政权的指导与监督

党的领导不是包办,不是党权高于一切,而是指导和监督,“党的指导机关只有命令政府中党团和党员的权利,只有必要时用党的名义向政府提出建议的权利,绝对没有命令政府的权利。”在此,“党要实现对政权指导与监督的作用,首先就要从切实指导与监督自己的党团和党员做起”,④而不是党员包办,将优势建筑在权力上。

3.1.2 采取多种方式对政府及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为真正实现民主,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系列监督机制,并且监督来自多方面:首先是参议会的监督。参议会对政府工作、政府工作人员有监督、弹劾权,参议会在开会期间设审查委员会审查政府工作,在闭会期间则由常设委员会担负起这项任务。其次是共产党内部和政府内部的监督。中央有党务委员会,县级以上党委也有各自的监督机关,负责党的纪检工作,对党的机关、干部和党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根据地政府几乎都设有自我检查部门,处理政府中出现的贪污腐败、徇私枉法的行为。再次是人民群众的监督。这种监督得以实现的最好途径就是“三三制”的实施,各阶层群众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可以检举任何一级政府、组织、个人的违法乱纪行为。最后是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根据地通过报纸、广播等形式表彰先进的模范典型,同时揭露违法事件和违法人员已经是司空见惯的。

3.2 倡导选举过程民主,保证党的民主执政落到实处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如何,选举制度中的民主程度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正如谢觉哉所说,“老百姓只有在经常参加选举的实践中,才能逐步熟练地运用民主,学会管理国家大事。”⑤关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问题,党明确规定在根据地不分男女、信仰、教育的差别,只要不是汉奸、反共分子、精神病患者,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正是用这种认真实行民主的作风保证了根据地工农群众在政权中的绝对优势,成功地把他们团结在了自己的周围。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机关是由参议会和政府两部分组成,二者产生如下:先民主选举产生参议会,之后由参议会选举产生政府领导人和政府组织机构。各级参议会是由解放区人民根据自己的意志,用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方法选出的参议员组成,有的解放区为了照顾各方面的意见,参议员除民选外,还由政府聘请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人士担任,但为数极少,而且必须经过抗日民主政府的慎重考虑之后才能决定。也就是说,参议会是边区政府或县的“人民代表最高权力机关”,它由人民普选产生,这成为新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雏形。抗日根据地的选民有完全自由决定自己的选举对象,选举结果和选民利益有着切实的联系。在选举中,选民有权决定干部的去留,完全可以通过选举把积极分子选进参议会和政府机关,淘汰不称职的干部。这样,选民就真正地行使了自己的民主权利,选举才真正地体现了选举人的意志。当时,欺压群众、贪赃腐化、不能胜任的干部,是很难站得住脚的。陕甘宁边区早在1937年7月就进行了普选活动,逐步成立了各级民主政府。除商人因经常外出经商以及由于党对他们的政策无大变化而对选举积极性不高之外,其他抗日各阶级、阶层的人民对选举都有很高的积极性。绝大多数选民参加选举,使选举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也使随之产生的抗日民主政府与人民群众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思想。

历史的经验是不容忽视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仍可供我们今天借鉴,特别是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民主和监督等重要内容。我们今天强调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等在抗日民主政权中就可略见一斑,当时的努力为我们今天的成就奠定了基础,并将继续指导我们的实践,其历史意义是深远的,其精神是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

猜你喜欢
政权根据地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韩国出口导向工业化战略与现代化模式研究
蔡英文“政权”下两岸关系的走向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