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的冷思考

2009-06-21 01:48卞小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冷思考肌理

卞小燕

[摘要] 当代工笔画家对肌理的重视和运用已不逊于线条色彩这些在传统工笔画中视为画面灵魂的绘画要素,运用肌理充当代言人的角色来陈述画的意念,状物抒情乃至表现画家的艺术个性已成为当代工笔画坛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

[关键词] 当代工笔画 肌理 冷思考

肌理在当代工笔画中的出现和广泛运用,使传统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体系出现了转折,曾经被贬为匠气、重复、模仿、空洞、缺乏活力的工笔画在画家的精心制作下变得灵动起来,而当代工笔画家对肌理的重视和运用已不逊于线条色彩这些在传统工笔画中视为画面灵魂的绘画要素,运用肌理充当代言人的角色来陈述画的意念,状物抒情乃至表现画家的艺术个性已成为当代工笔画坛一种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

一、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的美学解读

“所谓肌理,是画面质地、线条、笔触与施色厚薄所形成的综合效果,所闪现于画面的表层组织之上,却渗透到造型意向之中,运用得恰到好处,一样可以起到状物抒情乃至表现画家艺术个性的作用。”

首先,肌理给画家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它的形态丰富多样,有宽窄、刚柔、粗犷与纤秀之分,其审美感受有美与丑、和谐与不和谐之别,纹理的排列中暗含的节奏感、韵律感,使它与点、线、面语言相比,不仅同样能够起到塑造形体的作用,而且具有相对独立的造型价值。其次,肌理具有相对自由的创造性。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它是画家对自然肌理感悟之后的模仿和玩味,是画家将自然界材质和各种绘画材料相结合的创造。只要画家有把持能力,在肌理表现过程中运用一些不同质地、纹理的材料,就会在作品中产生特殊的形式美,展现了徒手绘画所难以达到的肌理效果,弥补了笔墨语言在视觉效果上的不足。再次,肌理能传达出一定的情感特征。不同肌理效果带给人的视触觉感受是不同的,柔和、沧桑、细腻、厚重……凭借作者对形状与色彩情态的感知,以及对审美的独到见解,择用与其相适应的肌理语言,将其精妙的构思与精巧的技法完美地融进作品的情感表现中,就能使肌理既能体现形式美,又能起到状物传情的作用。

在表达现代思想观念和审美思维上,肌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肌理制作的出现反映的是现代艺术思潮带给传统绘画的震荡,体现着多元艺术观念的融合带来的工笔画家绘画观念的改变,及对绘画本体语言的追求。然后,肌理制作体现了现代人观察角度、思维角度、审美角度的巨大变化,表达了现代人的审美新趣味。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形式和表现方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肌理正是借助现代生活环境所提供的丰富素材,打破传统的审美趣味,有力地再现了多变而又富有张力的现代生活,以现代新观念将手段和技法重新选择并重新组合,满足了现代人审美情感的多样性需求和对新的美之境的好奇与向往,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现代风格,奏出了时代审美的强音。

二、对当代工笔画肌理制作的冷思考

肌理效果的引用和创造,为工笔画艺术的表现领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子,使我们不由得对它驻足和留意。这一得之天然的偶发之物,若能巧妙地加以借用,将会成为艺术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独特语言,使自然美和主观情思在艺术创作中得到进一步升华。若仅仅流于形式便流于肤浅,甚至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因此,在庆幸肌理给我们带来种种好处之余,也应该看到,如果一味的玩味这一手段,只会将绘画置于舍本求末的尴尬境地。

1.不能只为肌理而肌理

肌理语言的表述与运用是一种手段,而绝非目的。肌理制作有“技”的成分,亦有“艺”的成分,以技压艺为匠,以艺制技得“真”,才能得到了绘画的真谛。有些人为肌理而肌理,忽视构思、立意,制作性痕迹显露得太明显,只顾追求工具和材料的搭配变化得来的花样翻新。这种对肌理多变效果的盲目追求,会造成不同肌理媒材的滥用,失去肌理原有的规律性和秩序感,造成杂乱无章、顾此失彼、本末颠倒的后果,这种无序状态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也会给审美受众带来视觉上的不适。

肌理是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并不是一二招“绝技”的把握,否则任何技法和肌理效果都将是无本之木,欲达到“真”的境界,就必须使手工痕迹与心灵轨迹相通,刻意注重手工痕迹的修饰,心灵轨迹也就随之消失。正如唯美也容易导致矫饰,过分雕饰,将失去肌理最为重要的自然性。因而肌理应该与其它绘画语言合理地组织在画面上,使之起到丰富画面效果的作用。

2.避免功利性的平庸效仿

当一个画家使用一种特殊肌理效果成功后,便有一部分人追其后尘,走人家走过的路,认为只要学习其制作的方法,就能画好画,这种趋众心理也是当今肌理制作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不少新方法、新效果的肌理,是艺术家敏锐的审美目光的偶然发现。要将其合理地运用和发挥,要求艺术家对许多材质和技法的特性、相互间的搭配变化都做到了然于心,成竹在胸,确切地根据不同的主题,不同的情感表达,来选择不同的表现手段。画面上看似无迹可循大费周折的各种制作手段,却充分体现艺术家的机智。

正所谓“气韵非师”,如果将别人的成功仅仅看作是工艺流程的机械程序,进行盲目的生搬硬造,便会造成方法处理与题材内容调和上的矛盾,无法反映作品的情绪与内涵。有些人掌握了一些特殊技法和肌理效果就沾沾自喜,认为自己完全掌握了某种技法和熟练的制作过程,沉迷于表面的效果而不能自拔,使作品显露出不可信的平庸和情感的空虚,更无艺术性可言,最终必然偏离了艺术的宗旨,也从而封死了自己的艺术探索之路。

3.警惕精神内容的淡化

传统中国画强调画面的“意境”,即绘画背后蕴含的精神内容。在现代绘画中,伴随着强调绘画语言和形式美而来的是对直觉的提倡(这里的“直觉”实际是指直接感受,是对视觉化的“纯客观”的追逐)。这种直觉也会使人忽略人的心理和精神因素,容易滑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没有内在生命力的境地。

“目前那种总是企图找到新的语言材料而精神内涵仍是旧有层次的作品,其实是丧失其新意象而实质陈腐的形式游戏。”“艺术的变革必将对只长于各种艺术‘绝活艺术家进行职业性淘汰,使之成为只能造画的工匠。”

因而当画家将表现重点放在纯粹形式的玩味上,就会忽略其象外之象、形外之形的表达,会使物象表面化,意味浅淡,要想使艺术作品绽放长久的艺术之花,就不能只满足于表面形式上的追求,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它应该渗透进画家的学识、素养、情感、对美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度。

肌理制作在已蔚然成风的当下,我们不仅要看到形式语言的丰富多样性带来的繁荣景象,也应该避免作品因民族文化精神与时代精神溃乏而流于技巧的卖弄。掌握绘画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借其手段表现画家的情感思想,反映时代精神追求,而不是唯语言的探求。

参考文献:

[1]张宁.论重彩画的材料、技法和艺术创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6.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上).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280.

[3]舒群.内容决定形式——新瓶装旧酒和旧瓶装新酒.美术,1986,(7).

猜你喜欢
冷思考肌理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感受肌理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关于共享经济热的冷思考
科普热中冷思考
PPP项目热中的冷思考
“代实习”火爆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