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效民
3年前,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访学,看到书架上有一本李新先生的小册子——《回望流年——李新回忆录续编》。拿下来浏览,有两个情节引起我的注意一是他在抗战胜利后担任河南县委书记时,“第一次看到愤怒的农民,把万恶的汉奸卖国贼,一刀一刀地活剐”的场面,二是1947年他去西柏坡参加全国土地会议,亲眼看到刘少奇声色俱厉地批评聂荣臻的情景。当时我正在修改自己的书稿《刘少奇与晋绥土改》。晋绥边区在土改时不仅有种种骇人听闻、惨不忍睹的整人手段,而且打击面非常大。李新的回忆有助于我们反思那个时代的暴虐行为和斗争哲学。于是我把这些情节录入自己的书稿,作为一种旁证。
尽管如此,我还是有些惭愧。因为该书是内地出版的,但我却一点也不知道,所以这个弯子走得有点大。离开香港后我一直寻找这本书,却由于时过境迁很难找到。去年年底在北京西单图书大厦看到《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知道这是《回望流年》及其续编的合编,真是如获至宝。翻阅该书,又看到一件感慨之事的事1943年邓小平在太行山领导整风运动时,曾命令中共北方局机关的所有男同志跑步到村子后面的河边集合,然后全身脱光,一丝不挂地听候检查。与此同时,宿舍中的行李也被翻了个遍。于是个人的隐私完全曝光,包括情书、照片和稿件,“几乎全被拿走,片纸不留,因为这些都是审查思想和行为最好的材料”。至于女同志的情况如何,当时接受检查的李新并不知道。(《流逝的岁月——李新回忆录》第191-192页)
李新1918年出生于四川荣昌(今属重庆)。他幼年失怙,凭借自己的天赋、努力以及老师的帮助才没有失学。求学期间,他积极参加“一二一九”运动,并担任重庆学联主席。1936年被学校开除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与王小波的父亲王方名。李锐(作家)的父亲李直等人步行到延安参加革命。王方名才华横溢,对哲学和逻辑学兴趣极大。在土改运动中,他因为一封家信而获罪,蒙冤30余载,几乎一事无成。
1949年以后,李新参与中国人民大学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56年,他受高教部委托与蔡尚思、陈旭麓、孙思白、彭明等人共同编写四卷本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1962年,他辞去一切行政职务调入当时还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近代史研究所,协助范文澜编写《中国通史简编》。“文革”期间,他主编过《中华民国史》,“文革”结束后又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并出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过去我对主流史学家印象不好,认为他们是没有思想的御用学者。这次读李新回忆录,看到他从小追求进步晚年反思历史,是那种“两头真”的老革命。李新说,“自古以来,要想写真史,首先在政治上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说明写真史会遭到杀身之祸。但是中国的史学正因此而形成了一个光荣而伟大的传统。即认为写史而不真,有违史德,丧失了史学家的良心。”至于为什么要写回忆录,他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亲身经历过的一些历史事实,都被一些大名鼎鼎的‘史学家为了政治目的而把它歪曲了,我的良心使我感到有责任把它纠正过来,因此我必须写回忆录。”
尽管如此,他在写《回望流年》的时候,考虑到政治上的原因和当事人及其家属的感受,曾经想暂时不要发表。但后来又觉得“那样不对”,应该在当事人活着的时候就把真话说出来,以求辩正,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
如今出版社出书,除了在政治上“把关”外,还要考虑经济效益。为此,李新的学生陈铁键深有感慨地说“先生这本回忆录,是革命者的反思,是历史家的批判,是学问家的质疑,是文化人的启蒙,它是任何‘经济效益所不能替代的。”他还说,当这本书的出版遇到麻烦时,是山西人民出版社以“即使赔款,也不放弃”的态度,使这本书终于问世。这让我对山西人民出版社产生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