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昌 周 斌 宋振云 彭勤生 杨小林
1998年,我县从浙江引进东魁杨梅种植,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种植时间的延长,为害杨梅的病虫害也相应增多,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如不加强防治,将严重制约着杨梅产业的发展。目前调查发现,为害我县杨梅的主要虫害有卷叶蛾、蚜虫、尺蠖、蚧壳虫、天牛、果蝇,主要病害有褐斑病、赤衣病、溃疡病、白腐病。现将其发生为害情况及防治对策介绍如下:
1 发生为害状况
1.1虫害
1.1.1卷叶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以幼虫吐丝缀合嫩梢,食害嫩叶,4月第1代开始出现为害,1年发生4~6代,世代重叠。 4~9月均有为害。
1.1.2尺蠖:属鳞翅目尺蠖蛾科。以幼虫吃食叶片,初龄幼虫只在叶尖上啮食表皮,受害叶片干缩发红;3龄后残食树冠内叶片,使叶片形成缺刻;5龄幼虫食量大,将叶片吃尽,仅留主脉或枝梢,地上可见许多颗粒状粪便。1年发生2~3代,5~9月为幼虫发生为害期。
1.1.3蚧壳虫:属同翅目盾蚧壳科。以雌成虫和若虫群集叶片枝梢或叶片上为害,枝梢被害后,皮皱缩逐渐枯萎,叶片被害呈棕褐色,叶柄变脆而脱落,造成枯枝树死。1年发生2代,5~10月均有为害。
1.1.4蚜虫:属同翅目蚜虫科。以成虫或若虫群集在新梢或嫩茎上吮吸汁液,影响树势,并诱发煤烟病。1年发生8代,12月产卵越冬,次年2月中、下旬孵化,4~6月和9~10月发生为害较多。
1.1.5天牛:属鞘翅目天牛科。以幼虫蛀食枝干为害,成虫咬食树皮或叶片,造成枝干折断或树势衰弱,植株枯死。1年发生1代,4月下旬开始出洞,5~8月均有为害。
1.1.6果蝇:属双翅目果蝇科。在杨梅果实成熟期,成虫产卵于肉柱间,孵化幼蛆,鲜食杨梅,使人感到恶心。
1.2病害
1.2.1褐斑病:又称杨梅“红点病”,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引起大量落叶,花芽萎蔫,小枝枯死,树势衰弱,树体死亡。4~5月份病菌从叶片的气孔或伤口侵入,潜伏到8月份出现红色小斑后,扩大成不规则形病斑。
1.2.2赤衣病: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主干、主枝、小枝,引起树势衰弱,枝条枯死,直至死亡。3月中旬后开始发病。
1.2.3溃疡病:又称“杨梅疮”,细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是枝干上为害严重的病害,病初枝上产生乳白色小突起,后渐变为表面粗糙、凹凸不平、褐色的木栓化坚硬组织。对枝梢生长影响严重,致使树势衰弱。
1.2.4白腐病:真菌性病害,侵害果实。在果实成熟期阴天多雨,易引起病菌滋生,发病猖獗。病菌侵害初,少数肉柱萎蔫,似果实局部软化状,后蔓延至半果或全果,果实软腐,并产生白色霉状物。
2 防治对策
杨梅为鲜食果品,在病虫防治上必须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方法,避免或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适当采用化学防治,施用无公害果品生产允许使用的低毒、低残留、低污染农药,严格把握农药安全间隔期。
2.1农业防治
2.1.1加强栽培管理,改善通风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1.2采取人工捕捉成虫,采摘卵块,及时清园,修剪,清除病枝、枯枝,刮除枝干上的病斑等,减少侵染源。
2.1.3每间隔50~60m设立1盏频振式杀虫灯,诱杀蛾类害虫。
2.1.4每667m2设3~5个激素诱捕器,投放性激素,诱杀害虫。
2.1.5保护和利用赤眼蜂等天敌,防卷叶蛾和蚧壳虫。
2.2化学防治
2.2.1防卷叶蛾、尺蠖:用BT菌剂(苏云金杆菌)500~8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或5%锐劲特1500倍液分别在4~5月和8~9月防治。
2.2.2防蚧壳虫:在5月和8~9月用25%扑虱灵1500倍液各防治1次;在11月至次年1月用3~5°Be石硫合剂防治1次,既可杀蚧清洁树冠,又可为树体补硫。
2.2.3防蚜虫: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分别在4~5月和8~9月防治。
2.2.4防天牛:4月上中旬,用棉球浸50%敌敌畏乳剂,塞入虫孔,再用黏泥封堵,闷杀幼虫;或用注射器注入油药(煤油2份、敌敌畏1份、水20份配制),再用泥土封住虫孔,毒杀幼虫。
2.2.5果蝇:6月中下旬,用松香7份、红糖1份、机油2份混合后涂于韧性纸上,制成粘蝇纸挂在树间,诱杀果蝇。
2.2.6防褐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在4~5月隔10天防治1次,共防2次。
2.2.7防赤衣病:用20%纹达克1000倍液或5%硫酸亚铁溶液在4月份防治。
2.2.8防白腐病:在果实快速发育期到转色期,喷施翠康钙宝700倍营养液,以增加果实硬度,增强抗病力。在果实转色后,喷施山梨酸钾600倍液,防病菌侵染。
2.2.9防溃疡病:在8~9月或11~12月,刮净病斑,在伤口涂硫悬浮剂加“402”抗菌剂100~2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1000倍液防治。
(收稿:200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