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亚婷
[摘 要]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制定了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的政策,在收入分配领域,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呈现出一系列弊端,影响收入分配的正常化、合法化。其中,效率与公平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现阶段,每年GDP的成比例提高已显示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但社会公平却不近人意,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社会公平
十七大报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级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七大报告首次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建设进行专门阐述。回首改革开放到十七大的召开,每次代表大会都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适时、全面、准确的诠释,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再到十七大,文字表述突显“公平”二字,足以表达党中央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中国现阶段确实存在着初次分配不公、再分配或三次分配力度不足的弊端。近年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大部分观点都认为,“我国分配制度中已明显形成效率过快,公平不足,”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年不断扩大。
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我国GDP每年以约10%的速度增长,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显示(单位:万亿)2000年为9.9215,2001年为10.9655,2002年为12.0333,2003年为13.5823,2004年为15.9878,2005年为18.3085,这些数据足以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然而,再分配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也不容忽视,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在改革开放期间,特别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城乡间、区域间、社会不同阶层的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了。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国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在0.2之下,表示居民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0.4则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我国1978年到1984年,全国居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收入分配相对均衡;从1984年开始基尼系数有所上升,从0.24上升到1989年的0.36,这说明当时经济发展比较稳定,全国居民收入仍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阶段。但从1998年开始基尼系数大幅度上升,以至到2000年超过了警戒线0.4的标准,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明显拉大并且逐年增加。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诸多学者就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其中很多观点已较成熟,可归纳为:居民收入来源论,“公有制经济收入差距倒U曲线”及其“阶梯型变异”论,多重二元结构影响论等,本文仅从最基本的三个观点来阐明起成因。
(一)从宏观的角度理解,各级组织对党中央政策的理解不能与时俱进。
党中央第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这是针对个人收入分配提出的,适应当时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的、重大的战略决策,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国情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现阶段,中国已进入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若不及时调整各个环节的决策,就会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阻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正如董辅衽教授提出市场经济=社会公平+市场效率,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这两个条件。效率,对这一概念的阐述,国内外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西方经济学界习惯于用帕累托最优标准来衡量社会经济效率的高低,即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没有人在不使得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此时称经济是有效率的;在我国经济领域,主要指投入与产出或成本与效益的比率,即实现投入越少产出越多的时候,经济是有效率的。在收入分配中坚持效率原则,有利于调动劳动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能走平均主义的老路,必须提高效率,让一部分人先富,带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在经济意义上主要指机会均等、竞争公平、分配公平。在分配领域就是不偏不依,合情合理,贯穿整个分配过程,主要是分配的结果要公平。它是协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权益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人类间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和前提。
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中,以上GDP的增长明确显示经济效率在高速发展,过度追求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效率,从经济意义上来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强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社会意义上,忽视分配公平就不可避免的导致贫富差距过分悬殊,不符合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主导思想,从长期来看,将对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①政府贯彻“再分配注重公平”政策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
再分配是弥补初次分配不公的一个有效措施,政府主要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两种方式来实现收入再分配,调节初次分配造成的不公平现象。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及各种其他税种将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收入积累起来,再利用转移支付的手段分配给贫困人群。
我国现阶段,由于纳税制度的不完善,及纳税人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导致现实中,很多税种有名无实,征管严重不到位,高收入群体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拒统计我国所得税仅占GDP比重的7%,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税收没有对再分配起到调节作用。
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针对农村人口的保障措施太少。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国家救助贫困群体的一种社会公共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建立以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防止社会动荡 。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如退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大部分针对城镇居民,而广大农民,仅有小部分可享受到每月极低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大多数人一切都靠自费,这样就出现了农民子弟上学难,农民看病难等一系列社会现实问题。正如李实教授指出,“我国的社会保障具有明显的城市偏向性,”而农村几乎处于真空地带。 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尚不明确,制度尚不完善,面临管理层次低,运营渠道窄,行为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拒统计农村领取养老金人口不到农村老年人口的4%,而城镇为48%,明显形成福利差距,这样最终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三、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 积极影响
总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效率经济,合理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是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的必然要求,对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对放手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加快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 消极影响
首先,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社会不公平直接会导致非效率甚至无效率。②虽然,效率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长期,贫富差距过大,只会使效率在一部分高收入群体内有较大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效率可能会滑坡,这样必然形成两极分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有驳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在没有到达共产主义社会之前,一定要实现全社会相对的公平。
其次,收入差距过大会影响贫穷群体的心理平衡观念,导致社会认同度下降,大大增加社会消极情绪,造成社会不安定,民族矛盾、社会矛盾不断滋生。
再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人群比例过大,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同时,低收入群体一般受教育水平都比较低,文盲大多出在农村,这样不利于整个社会教育体制的完善,会延缓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解决对策
由上可知,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经济过度到市场经济,由于各方面体制存在弊端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已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平,如果不加以制止,将严重阻碍我国的发展进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基于前人的研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不断完善体制,让一切政策真正体现合法化,“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各级地方机关对党中央的决策应有一个正确的诠释,让民生在基层得以体现。
第二,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改革力度,打破城乡保障界线,让农民真正感觉到社会给与的福利,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看病难等问题,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全民福利国家”建设。
第三,在农村发展基础产业,扶持农村企业,扩大其产品的销路,经济的效率惠及全体人民。
注释
①《收入分配和收入政策》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专家组 编著
② 《2006年世界发展报告》
参考文献
[1]《收入分配与收入政策》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联合专家组 编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经济难题研究》主编:吴振坤 辛守良 王兆铮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1版
[3]《半月谈》 2007年第20期
[4]《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政策与绩效》于洋,吕炜,肖兴志,编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
[5]刘勇,公平和效率的协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课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5期
[6]冷崇总,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
[7]李实,罗楚亮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算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