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颖 李 静
摘要:会计报表粉饰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向资本市场进行有目的、有意图的传递虚假会计报表信息,是一种人为的会计操纵。会计报表粉饰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因此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的研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上市公司报表粉饰;会计报表;会计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15-0154-02
会计报表粉饰是企业管理当局采用编造、变造、伪造等手法编制会计报表,装饰企业真实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情况的行为,向资本市场进行有目的、有意图的传递虚假会计报表信息,是一种人为的会计操纵。会计报表粉饰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
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进行研究,可以系统地理解会计报表粉饰的基本动因、基本类型、会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进而可以采取措施以识别和防范会计报表粉饰,因此对会计报表粉饰问题的研究在会计理论和实务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会计报表粉饰的动机
(一)为了获得、保住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而粉饰会计报表
按照规定,公司必须在连续三年盈利的条件下才有资格申请上市;若公司上市后,出现了三年亏损的情况,又将会被证券交易所摘牌,终止上市资格;若上市公司想增发新股,以募集更多资金、增加利润,也必须满足近三个完整会计年度年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因此,为获得、保住上市资格和配股资格,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不好的公司会通过一系列手段粉饰报表,给投资者和管理机构认为本公司连续盈利的假象。
(二)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而粉饰会计报表
在市场经济下,资金是市场竞争取胜的要素之一。因此,为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的企业,难免要对其会计报表修饰打扮一番。
(三)管理层为了满足自身利益而粉饰会计报表
由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国有股一股独大,股东大会、监事会形同虚设,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形成有效制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作为国有资本的代理人实际上控制着企业的运营,形成独特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在“内部人”控制的格局下,管理层往往无视委托人的利益,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提高收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采取一些手段粉饰报表。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类型及表现
(一)粉饰经营业绩的表现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典型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二)粉饰财务状况的表现
高估资产,当对外投资和进行股份制改组,企业往往倾向于高估资产,以便获得较大比例的股权。典型做法是:编造理由进行资产评估、虚构业务交易和利润。
低估负债,企业贷款或发行债权时,为了证明其财务风险较低,通常有低估负债的欲望。典型做法是:账外账或将负债隐匿在关联企业。
三、会计报表粉饰的常用手段
(一)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
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
(二)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
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
(三)利用挂账处理调节利润
按权责发生制及新会计制度的要求,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入账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有的亏损企业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
(四)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
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利息资本化本是出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
(五)通过变更会计核算方法调节利润
1.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损益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2.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进行利润操纵。企业对存货成本的计算若采用不适当的方法或任意分摊存货成本,就可能降低销售成本,从而增加营业利润。还有一些企业任意改变存货发出核算方法,以期达到低估成本高估本期利润的效果。
(六)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调节利润
生产企业其他业务利润、补贴收入等都是非经常性收入,不能代表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但有些企业的这些收入对企业总体利润的贡献具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带给报表使用者很大的欺骗性。
(七)利用某些调整科目调节利润
坏账准备或资产减值损失等科目是为企业经营风险考虑而设置的调整科目,却成为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常用手段。
(八)编制合并报表时弄虚作假
合并财务报表的弄虚作假主要有:合并报表编制范围不当,将符合编制合并报表条件的未进行合并,而将不符合编制合并报表条件的予以合并或不按规定正确合并;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抵销项目不完整,尤其是内部债权债务不区分集团内部和外部的往来,使合并抵消时不能全部抵消;合并利润表也存在内销和外销部分没有正确区分,使得内部交易金额不能全部抵消,出现内部销售利润计算错误等现象。
四、会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如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以评价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是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笔者认为,针对我国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段,采用下列四种方法将有助于发现会计报表粉饰。
(一)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方面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减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分”。
(二)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方发生交易时进行了会计报表粉饰。
(三)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四)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五、防范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的措施及若干建议
(一)建立健全法制体系
1.完善规范会计准则。2006年新准则要求: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要求披露,而且要求披露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借资产重组之名进行“报表重组”。
2.完善资产确认准则。对资产的确认标准进行规范,严格按照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进行判定,防止企业将不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项目(如虚拟资产)确认为资产。按新准则规定:某些衍生金融工具形成的资产,若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话,则可以记入资产。对于虚拟资产,在要求企业予以披露的同时,应在期末按估计数转销,以后再调整。以便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估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3.完善《企业合并》准则。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合并》等有关企业合并会计处理的规范性文件,尤其是采用统一的购买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止企业合并时操纵利润;同时也符合国际处理方法和会计理论要求。
4.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新准则虽然对会计信息披露作了改进和完善,但还应继续借鉴国际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对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所有企业的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以提高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和可理解性。同时还应对信息披露不及时问题进行严格规定。
(二)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
建立健全内部监控机制,以加强监控者对公司管理层行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评判能力,增强其监控手段,有效防止会计舞弊行为的发生。
(三)加大利润操纵成本
要遏制和防范利润操纵行为,就务必使利润操纵的成本及风险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首先要尽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通过利润操纵者的经济赔偿调动广阔的公众资源,提高利润操纵者被发现和受到惩处的可能性;其次是尽快构建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个人不仅追究其民事责任,视情节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形成政府监管合力,形成外部监控机制
合理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的主体作用,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应着眼于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
(五)实施诚信教育工程
诚信在当代社会既是道德资源,又是经济资源,还是市场经济下的基本游戏规则。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其开放式的股权结构要求市场各方参与者及监管者均要讲求诚实可信。因此,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诚信风尚,才能真正遏制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不仅误导投资者、债权人和相关决策者,而且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报告及由此形成的审计报告丧失应有的风险预警作用。因此,可以说,会计报表粉饰造假问题的治理是一个涉及会计环境、管理体制、法律环境等多领域的革命,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治理这一社会“痼疾”,还文明社会一张真实、客观、公平的会计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