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数学课堂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数学思想得到培养,应用能力得到发展。
一、“自主”浅析
“自主”就字面理解,“自”即自己,“主”有主宰之意。《现代汉语词典》对“自主”一词的解释为“自己作主”。自主参与学习,意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现状剖析
目前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多是被动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类:(1)学生不敢自主参与学习。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与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异议,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意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类,使学生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2)学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许多老师都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学生能力有限,安排自学只会浪费时间,因而一味包办代替,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的消极等待思想势必抬头。(3)学生不会自主参与学习。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必须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倘若学生连书都不会看,自学也就无从谈起。
以上种种与教育本质背道而驰的举动,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但许多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途径,也只好采取“填鸭式”、“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不会学习,课
堂教学效率低,课业负担重,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背景分析
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展自主学习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教改精神的体现,能够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2.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心理可分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系列。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这两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强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强调学生的智力因素,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知识。这样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3.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如果离开了观察、比较、猜测、以及实践操作,要想很好地建立表象认识是相当困难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多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对学生而言,越是跟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生动有趣,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成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
四、解决途径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一)培养课前预习习惯,提供自主学习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首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把可以在课堂上自学或探究的内容提到课前进行,要交待预习的目的、任务、方法和注意事项,同时注意记录预习中遇到的问题,以便于课上进一步探索。如,预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可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预习: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怎样总结出来的?试着说一说总结的过程?性质中的“零除外”是什么意思?不加这三个字行吗?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尝试解决练习中的问题。其次,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探索、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练习、操作、交流。例如,学生能发现的问题,教师不点破;同学之间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讲解;学生能总结的定义、规律、公式,教师不归纳。再次,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后,实际量一量课桌的长和宽,计算一下它的面积和周长;也可让学生了解一些商品打折、银行利率等情况,进行相关计算,使学生深刻领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享受探索的乐趣。
(二)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只有在此前提下,学生才有机会进行探索和研究,才会没有心理负担,自由的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从而促进师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三)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我国古代教育家陆九渊提出:“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眼。在课题上质疑:如,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学生质疑: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它是怎样得来的?学习它有什么作用?等。对概念、规律、性质及其中的特殊用语质疑:如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要看这个数的末尾,为什么能被3整除的数要将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
(四)重视自主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交流合作是自主学习的表现形式,课堂上,学生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习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交流时机,如:产生疑难时交流,可释疑解难;一题多解时交流,可促进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等等。
(五)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1.加强直观操作。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丰富的直观材料,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分析获得大量感性认识。
2.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
①创造机会,鼓励学生敢说。
②教给方法,使学生能说。要形成能力,需要经常性的培养。在低年级可以让学生学着说,试着说,自己小声说一说,同桌互相说一说,逐步提高说的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真听别人说,提出自己的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使学生说的水平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逐步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善说、善辩,从而达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
3.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如学习梯形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温习一下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再提出这样的问题:想一想,怎么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呢?学生会主动地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迁移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促使学生去寻找算式之间的联系,抓住本质,寻找共同点,激活了思维,从中学到有用的思考方法。
4.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是学习的途径之一,所以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养成看书的习惯,看懂书上的数学表达方式,抓住重要的词和句,依据自学提纲,寻找答案,理解抽象句子的含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独立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学生的数学知识才能逐渐丰富,数学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对数学的情感也会相应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