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国强
农村消费比城镇消费至少落后10年的时间。目前,只有34.4%的农村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农村在村里能够买到化肥,23%的乡镇有农产品市场。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但是,目前农村消费不足、发展滞后问题突出,如何充分挖掘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是当前关系保增长、扩内需大局的难点问题。
关于当前农村消费的三个判断
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94年,我国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35亿元,2004年增长到19805亿元,10年时间增长1万亿元。而自2004年起,用了不到4年时间增长了第二个1万亿元,在2007年达到2.88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明显高于1994-2004年8%的年均增长率。不仅如此,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至49.1%,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有关调研表明,现有条件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恩格尔系数下降至50%后,农村消费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可以初步判断,2004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与2000年相比,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9.1%下降到43.1%,而用于交通通讯的消费支出在家庭消费中的比重,由5.58%增加到10.19%,医疗保健支出由5.24%增加到6.52%。这意味着,目前已经到了农村居民从食物、居住等基本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的转型升级阶段。
近几年,家用电器、手机、电脑等中高档消费品正成为农民消费热点,预示着农村居民消费正在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居民对任何家电产品的普及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的消费需求。
农村消费与市场流通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从2005年全国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以来,有2300多家企业在80%的县开展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30万家连锁化农家店,367个农村商品配送中心,覆盖80%的县,1/3以上的行政村里,农民购物不安全、不方便、不实惠问题得到缓解。随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以及超市、便利店、示范店等走向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告别了“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方式。
扩大农村消费四大困难
把农村市场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变为现实需求,任务艰巨。
根本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水平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消费曾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如1978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为1053亿元,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7.6%,而城市仅505亿元,只占32.4%。1995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首次超过农村,城乡消费规模相差1.2倍。到2007年,差距扩大到2.1倍,占全国2/3的农村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影响农村消费增长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购买力水平低。
2000—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0.1%,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只有6.2%。与此同时,农村消费的地区差异也越来越显著。如目前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比西部地区高1.73倍,比中部地区高1.48倍。从长期趋势看,城乡、地区间消费市场规模差距将呈继续扩大趋势,形势将更加严峻。关键因素——农民消费预期不稳定。长期以来,农村上学难、治病难、养老难等问题比较严重,农民对未来的收入与风险预期具有不确定性,防老养病、子女教育等储蓄倾向较强。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224元,相当于同期农民纯收入的77.8%。其中,用于食品和住房的生存性消费支出高达60.88%,而家庭设备、文教娱乐等享受型、发展型支出只占1/3。如此消费水平和结构,大体相当于1997-1998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这意味着农村消费比城镇消费至少落后10年的时间。农村金融的严重滞后,也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储蓄倾向;农村公共产品投入严重不足,增加了农民生产性消费支出负担,压缩了生活消费空间。
直接因素——落后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据国家统计局资料,目前,全国只有34.4%的农村有50平方米以上综合商店或超市,只有50.2%的村子可以在村里买到化肥,仅23%的乡镇有农产品市场。代销店、农贸市场等仍然是农民购物的主要场所,农村市场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对手交易销售。即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覆盖的地区,配送率也只有40%,连锁化农家店仅覆盖全国1/3的行政村。而且,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
主要因素——滞后的基础设施和市场管理。一方面,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适应农村消费转型升级的需要。仍有一些农村没有通水、电,许多农村电网网架结构薄弱、配电容量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家电商品的普及。另一方面,农村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比较严重,农村仍然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消费的扩展。农业部近期有关抽查表明,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339家企业的49种面向农村市场的产品,抽样合格率仅为40.6%,严重损害农民利益,挫伤农民消费信心。
扩大农村消费当务之急
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最根本的战略措施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最关键的政策选择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切实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养老以及水、电、路、气等农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农民的消费意愿与消费信心,解除农民花钱的后顾之忧,但这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实现。当务之急,应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影响农村消费的突出问题。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提高农村流通效率。一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全面提高农村流通效率,降低农民消费成本。二是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鼓励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农资流通领域,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发展农资信用销售,推广针对农业生产资料赊购赊销的信用保险。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开拓农村市场新机制。一是推进和完善“家电下乡”等措施,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启动农村消费的新措施、新办法,调动农民消费积极性,培育农村消费增长点。二是支持流通企业与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区域性农村商品采购联盟,建立质优价廉商品进入农村市场购销平台,降低采购成本与价格,使农民真正能够得到实惠。三是鼓励工商企业设计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物美价廉产品,重点开发操作简单、价格适中、坚固耐用的工业消费品及建筑材料,加强售后服务工作,促进农村消费转型升级。四是积极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日用消费品、农资、建筑装饰材料、电器等产品团购,引导农民开展合作消费。五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改造建设集日用品、农资、药品、电信产品、邮政产品销售及家政、休闲、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安全消费和便利消费。
加强农村消费和流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电脑、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消费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着力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
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坚决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严厉查处不正当交易和竞争行为,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不法行为,健全市场投诉受理机制,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杜绝危害农村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恶性事件发生,改善交易和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