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银行的炼金术

2009-06-19 04:26
中国报道 2009年5期
关键词:高盛资产银行

文 晞

在3月份全球经济明显越来越糟糕的情况下,全世界经济的晴雨表——美国股市忽然传出来了利好消息。

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利好消息居然还是从破脓最厉害的美国银行业传出来的。

首先,第四大银行富国银行宣布首季度盈利大大超过预期——随后,高盛、摩根大通以及“著名的”花旗银行都在第一季度的财报中宣布远远超过市场预期的业绩。

于是,美国股市从6400点左右的低位,气势如虹,一口气反弹到8000点以上。

奥巴马和盖特纳跳出来说,他们看到了经济复苏的“嫩芽”,看到了经济增长的“曙光”——结果就是全世界的股市都开始了有点疯狂的上涨,道琼斯指数据说是1971年以来上涨最为厉害的一段时间。

奇怪的是,明明全球实体经济都还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什么美国的这些大银行第一季度的盈利全部都远远超出预期呢——更重要的是,他们步调也都如此一致?

就像在一个负债累累的家庭里,原本已经差不多要破产了,突然从这个家里走出来一堆衣着光鲜、珠光宝气、富贵异常的孩子,兜里还揣着大把大把的现金——原本这些孩子都是因为负债累累而赤身裸体的。

对此,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罗比尼(Nouriel Roubini)在4月22日表示,“一些人说出现了嫩芽,但坦率地讲,我只看到了发黄的枯草”,他在香港举行的会议中说,“并未出现真正的复苏,这只是熊市中的反弹。”

罗比尼因在2006年就准确预言此次金融海啸而被称为“新末日博士”。今年1月份, 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表示,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将增长0.5%,到2010年底时,全球银行源自美国“有毒”资产损失累计将达2.2万亿美元。罗比尼当时就不客气地指出,2009年全球经济将萎缩,银行认列的资产减损和一次损失至少将达3.6万亿美元。

仅仅过了3个月,4月23日,IMF在其半年公布一次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GFSR)”就改了口,预测到2010年底,全球银行业亏空将达到4.1万亿美元,并下调了今明两年的全球经济预期,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萎缩1.3%。

最近美国股市急速上涨,不少人鼓吹经济危机到底,熊市转牛市,对此,罗比尼4月21日直接批评:鼓吹股市已熊转牛的人“并无羞耻之心”。

从2008年9月份国际金融市场急剧恶化以来,美国政府、美国财政部以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联储)就开始了他们不遗余力的“挽救美国金融业、挽救世界经济”的旅途。

去年9月20日,时任美国财政部长的亨利·保尔森(Henry M. Paulson)代表政府要求国会批准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美国银行业问题资产救助方案,准备直接购买这些大银行出现的不良资产。

2009年2月10日,奥巴马政府的新任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F. Geithner)又提出了“公私合营投资计划(Public-Private Investment Program,PPIP)”,并在3月23日公布了相应的细节。

2009年3月18日,本?伯南克(Ben S. Bernanke)领导的美联储宣布购买自己发行的国债,还很认真的把2009年的总购买额度确定为1.25万亿美元,给了全球人民一个剧烈通货膨胀的预期,被投资者形象的称之为“开动印钞机”。

全球股市在这一系列密集的救市政策轰炸之下,结束了自由落体般下坠的步伐,并开始了这一波波澜壮阔的反弹之旅。

为了进一步给美国这些负债累累本应破产的大银行脸上贴金,摆脱年度报表上的巨额亏损数字,改变投资者预期,4月2日,美国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FASB)对一直以来的“按市值计价(MARK-TO-MARKET ACCOUNTING)”会计准则做出两方面的改变:1)允许金融机构在证明市场失灵导致价格不正常的情况下,可以用其他合理价格估算资产价格;2)如果一家机构认为自己持有资产只有在资产到期时才会出售,而不会用作交易来投机,那就不需要进行根据“非暂时损失”原则(OTTI)来进行减记。

为了“救市”,美国甚至改变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精髓——“资产按照市场价格估值”的原则。因此,这些美国的银行都可以通过大幅高估自己“有毒资产”价格的方式,降低自己的亏损,当然盈利就增加了。

为了进一步“增加盈利”,美国的大银行开动脑筋了。

4月22日,美国《新闻周刊》刊登文章,详细描述了花旗银行的“炼金术”:

借机政府的公私合营投资计划(PPIP),花旗从二级市场花20美分买入有毒资产,以夸大有毒资产的估价水平进行减记,以80美分计入花旗资产负债表,再通过价格发现机制,以60美分高价,轻松卖给为银行买单、回收“有毒资产”的美国政府。

花旗集团,已被《新闻周刊》评选为在“有毒资产”市场上最活跃的买主。

“该计划通过以远高于市价的价格从商业银行手中购买问题资产,暗藏着把多达数千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向这些银行转移的企图。”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所长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毫不留情地批判:“这将导致投资者亏惨了,而银行赚得大满贯。”

花旗银行拒绝就此事进行评论。

正考虑购买同行“有毒资产”的金融机构包括花旗集团、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这些机构都接受了政府援助。

《新闻周刊》评论,“这一拯救行动(PPIP)正在成为一些金融机构新的生财之道。”不错,恰恰就是花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这些“突然实现超预期盈利”的大银行。这么赚钱的买卖,怪不得高盛、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这两天都嚷着要“归还政府贷款”呢。

4月21日,2个月前还负债到几近破产的花旗集团CEO潘伟迪(Vikram Pandit)都声称,他预计花旗集团将从当前困境中回弹,并承诺该集团将“连本带利”偿还从美国财政部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中获得的所有援助资金。

特别是高盛(Goldman Sachs),这个曾经的世界第一大投资银行,这个每年的奖金分红可以达到世界上后几十个国家GDP总值的大银行,每一场金融风暴或者经济危机下来,不管美国政府采用什么样的策略,高盛集团总是有着难以想象的好运气,他为什么总有这样的好运气?

这一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从保尔森的7000亿美元计划,到盖特纳的“公私合营购买有毒资产计划”,高盛总是那么好的运气——根据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地说法,政府救助AIG(美国国际集团)的1000亿美元的资金中,大概有800亿转了一圈给了高盛,无怪乎高盛最近牛气得不行,第一个跳出来声称要“返还政府贷款”。

在AIG利用政府救助款发放巨额奖金之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一次公众演讲中提到:“我向你们保证,没有人比我对AIG更失望!”

要我说,如果你真的失望,把AIG支付给高盛那800亿美元拿回来就好了。

谁最能代表华尔街的自私、贪婪、冷酷、贪得无厌、阴谋诡计、吹嘘血统高贵、貌似公平交易、高不可攀……或许只有高盛。所谓的公私合营投资计划(PPIP),最终是美国纳税人都被当成了冤大头。

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分别在不同的场合,不约而同的表达了相同的意思:盖特纳的PPIP计划注定会失败。

让人疑惑的是,美国政府的奥巴马、财政部的盖特纳、美联储的伯南克都不晓得花旗的“炼金术”这种勾当吗?他们难道不对花旗银行、高盛、摩根大通等大银行步调高度一致的一季度所谓超预期“盈利”感到怀疑?也许是总统、财政部、美联储都心知肚明,但为了美国和美元的利益全部“心照不宣”?

这个消息现在被美国《新闻周刊》揭露出来,不知道会怎样收场?

猜你喜欢
高盛资产银行
全球宽松正式终结!高盛:中国经济接近“甜蜜点”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高盛权力帮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