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玲
初振荣老局长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历史里,没见到过靠倒转粮食而最终赚钱的粮库。
山东省一直都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区,但由于人口多,近年来虽然产量很大,也已逐渐成为粮食自我平衡省份。
东营,黄河从这里人海,因为泥沙淤积,每年都会增加两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但东营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很高,并不适合种粮食。
东营市区80多万人口,其中胜利油田的职工和家属50多万。
东营市的农民更习惯种蔬菜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寿光市的蔬菜一部分就是东营县区供应的。
东营的粮食故事
“在粮食产量上,东营市一直属于销区,历史上,除了广饶县可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并出售商品粮之外,其他地方都不能自给,”东营市粮食局崔建军主任告诉记者,“—直到1995年,东营市的粮食才实现了自我平衡。现在的状况是总体平衡略有结余,在各粮食品种上略有不平衡,大米和面粉有些缺口,玉米有结余。”
陈奎岭是东营市粮食局的退休职工,更是东营多年来外调粮食历史最生动的见证人。1968-1997年,他不仅负责东营市的粮食外采和调拨,还代为山东省其他缺粮地区调运粮食。“那些年在家的时间很少,总跑在省内外各地方调粮。油田职工大多是南方人,所以从外省调入的主要是大米。那时候状况很紧张,你去人了就能把粮食带回来,你不去人可能就没有你的了。直到1995年,我们还调入了2000万斤粮食。”“那时候是调入地占‘便宜,调出地会把粮食给我们运到火车站,我们过去拉就行了”
省内外调拨之外,东营市许多市民还有过吃进口小麦的记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小麦,我们都吃过。”
按照国家要求,粮食产区应该有不低于3个月的粮食储备销区应该有不低于6个月的粮食储备。虽然在正常情况下,东营市的小麦产量只有24万吨,但目前东营市拥有不低于8个月的储备用粮。淡出的乡镇粮管所
“改革开放以前,每个公社都有一个粮管所,只要有50万吨的仓容,10间办公室,再配备10多个人,就是一个粮管所了。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根据统购任务储存粮食,再根据统销任务发放粮食。那时候的粮食不准私自买卖,即使从一个库运到另一个库,也要有动支令。”东营市粮食局退休的老局长初振荣告诉记者。
牛庄镇粮管所就是一个。现在,牛庄镇粮管所大院里,4个苏式大仓铁门紧闭,还有两个小仓,据说还有两个仓已经被拆掉了,打开之后,这些仓库里堆放着各种杂物。
记者见到了来这里停放工程铲车的高法国,2000-2004年,他在这里担任所长。“我刚来的时候,每个仓库都是满的,那时中央直属库还没有建,国家储备粮也存在这里。”当时牛庄镇下辖二三十个村子,他们就是粮管所服务的对象。“2002年以前,粮管所还可以搞一些市场运作,买卖粮食赚些差价,后来资金没有保障了,各方面控制也很严格,就不行了。”在高法国的记忆里,那时粮仓里的粮食有的会存六七年。而他上任两年后,因为当地的农民主要改种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了,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外地采购粮食,“外购的粮食,加上成本运费等,和本地粮食价格差不多。”
杨方军曾是西范乡粮管所的所长,他问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来采访,是要再建粮管所吗?”目测了牛庄镇粮管所的几个仓库后,杨方军告诉记者,这里可以盛放700万斤粮食,而西范镇粮管所小一些,只能盛400万斤左右。
杨方军希望能够再建个类似粮管所的地方,“去粮库卖粮太远了,老百不愿跑,都直接交给粮贩子了。”对他的这一愿望,记者在当地后续的采访中,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高法国评价说,“再成立粮管所是不可能了,但更方便老百姓卖粮食是可能的,现在粮库一般都不和农户直接打交道。杨方军做的就像粮食购销合作社,只是还没达到那个规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和杨方军现在的工作有关。不做所长后,他做了五六年的粮食经纪人,俗称“粮贩子”,他从更小的“粮贩子”那里收粮,存放一段时间后,视市场行情择机卖出,以赚取差价。记者采访时,他已经收了50多万斤玉米,存放在西范乡粮管所仓库里。“等到七八月份再卖。”杨方军告诉记者,这个行当是要碰运气的,他也有过赔钱的经历,“去年收了30多万斤玉米,8毛4分钱收的,7毛多卖的,赔了三四万元。”卖给杨方军这样的大经纪人,小粮贩们每斤可以赚取三四分钱,顺利的话,杨方军每斤可以赚五六分钱。
现代粮库赚钱之道:专心做储备
用一个小时,走完了东营市粮食储备库,瞬间明白,无论曾经的人们如何怀念某段历史,粮管所的淡出都注定是发展中的必然。37栋不同于苏式大仓的标准平房仓,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粮食储备的需要,“粮食也是—种生物,它也需要呼吸”,东营市粮食储备库杜召庆主任说。
东营市粮食储备库与中央直属储备库仅一墙之隔,2001年10月投入使用,是山东省第一家同时拥有中央储备糖、中央储备粮、市级储备粮三种物资储备资格的综合性储备库。目前,这里存有11万吨小麦,8万吨中央储备糖。
“东营市1991年和1999年出现两次缺粮危机后,政府就决定建这个粮库,以保证全市的粮食安全。到目前为止,政府已投入1亿多元了。”杜主任介绍说,老式苏式大仓造价低、仓容小、通风等条件不好,保存粮食时间短,而现在的标准式粮仓,保存粮食3-5年后,仍然是非常好的口粮。
“粮库不能做生意,越亏越大,想捞的时候就捞不回来了。我们为商务部做储备,没有市场风险。目前储备仓容19万吨,今年的3万吨仓容建设已经开工,建成后将是山东省储备规模最大的地方粮食储备库。我们全心全意做储备赚钱。”今年,这家粮库为商务部做的原糖储备,在数量上超过了粮食,而收入上和粮食持平。
初振荣老局长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历史里,没见到过靠倒转粮食而最终赚钱的粮库。
“每斤小麦政府给粮库4分钱的保管补助,这个政策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是20年前的价格。粮库保管最大的成本是人工成本,20年前,一个工人工资80元钱,现在2000多元,人力成本翻了近30倍。这个标准也应该提高。”
“老人”:改革中的痛
2006年,东营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成,根据一年工龄换算为一月工资的标准,职工从国有企业身份置换为完全自然人身份。
在东营市粮食圈里,商奎凤的名字很多人都知道。她在1986年成为牛庄镇粮管所的一名正式职工,1997年分流下岗,1999年得了乳腺癌,她的丈夫是农村户口,—直是临时工,2005年丈夫做了脑瘤手术,2007年做了第二次手术,现在基本上偏瘫,正在办理残疾证,她的孩子明年考高中。几年来,商奎凤在牛庄镇粮管所门口摆了个地摊,卖些小百货和孩子玩具,她的货物就存放在粮管所的一间平房里。“生意还凑和,够吃饭的”。“1986年参加工作,直到下岗分流,都还可以,那时候生活有保障。成立了股份公司之后,领了两年失业金,就没有生活保障了。”
粮食局东营区分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粮管所改制后,东营区成立一家股份公司管理东营区所有粮管所的资产,可以拍卖、出租,盘活,以这些收入来养100多位粮管所老职工,为他们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因为交不起1万元的入股费,商奎凤没有入股。
三年过去了,公司的经营状令人担忧。崔建军主任告诉记者,“还是计划经济那一套,经营情况不太好,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粮食部门的职工比较听话,任劳任怨,但他们大多是初中毕业,改制后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比较差,思路不行,发展好的也有,但很少。”初振荣老局长说。
同样没有人股的还有高法国和杨方军,高法国单于了,杨方军做了粮食经纪。
对于自己的身份,高法国耿耿于怀,“19岁就进入粮食系统,干了14年,原来是国有粮食企业,突然不国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挣钱比那时候多,但心里不好受。”高法国39岁。
杨方军说,“现在就等着卖这块地皮了卖了还债,给职工交养老保险,卖了之后也就没有这个地方了,已经卖了好几个了。”
“原先他们都属于粮食系统的工作人员。”东营分局的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