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会议材料抓“活鱼”

2009-06-19 04:26黄亚明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活鱼新闻报道材料

黄亚明

如今,随着电脑的普及,大会小会有会议材料,经验交流有汇报材料,平时工作有信息简报,年终工作有总结材料……亲历新闻现场用“烂笔头”记录新闻的做法似乎有些过时,然而面对各种各样的材料,记者如果生搬硬套,简单地把材料堆砌,写出的新闻必定索然无味。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抓出有血有肉的“活鱼”,这无疑需要记者增强技术性写作手法。

精心挑选素材找出新闻亮点

记者拿到的无论是会议材料或汇报材料,还是信息简报或总结材料,一般内容都很繁杂,涉及的工作也很多,记者在写作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写作前,记者需要在现有材料中尽可能多地寻找不同价值的新闻素材,然后精选素材,找出适合报道的新闻亮点。

在众多繁杂的材料中发现新闻亮点的过程,考察的就是一个记者多方占有新闻素材,并把众多新闻素材去粗存菁,提炼和分析观点的能力。当然,新闻亮点有时并不直接在材料中显现,这需要记者的新闻敏感性,即判断现有材料中同一新闻事件的诸多事实中,哪个更重要;判断材料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能抓出“活鱼”。可以说,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它是一名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新闻亮点表现在材料中,有时是材料提到的工作新举措,有时仅仅是材料中提到的一句话、一个词或是一个人名、一个数据。例如在一份统计报表中,有一个娱乐业产生经济效益的数据,根据这个数据,记者也可以找出新闻亮点——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因为这个数据恰恰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

有一次,笔者在安阳市组团参加河南省首届残疾人才艺展示大会的一则信息中看到详细的参赛选手名单,其中,一个将赴省参加口书才艺展示的无臂青年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后来,根据这一线索,笔者采写了《6年练就口书绝活》,并荣获了“河南省残疾人事业好新闻”三等奖,可以说,这个奖就是从一则信息提供的名单中捡来的。

由此可见,记者注意在材料中发现新闻亮点,是新闻写作前关键的一步,记者要将所筛选出新闻亮点的材料排队,按递进的逻辑结构排列,以便写作时在不同的段落采用不同的素材,这也是设计新闻写作框架时必须要考虑的事项。

重返新闻现场再次采访核实

从繁杂的材料中找出新闻亮点,把筛选好的材料排列好后,并不是简单地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有责任心的记者还应该重返新闻现场,再次进行补充采访,核实材料中提到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因为真实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和新闻存在的基本条件,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职业操守中最重要的一条。

在补充采访中,除了要核实材料中提到的新闻事件是否真实外,记者还要核实材料中提到的新闻事件有没有被夸大,新闻事件的最新进展,以及新闻事件中涉及的某些数据有没有更新。因为现有的材料有可能只涉及某一时间段的新闻事件,要让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新闻事件,只依靠现有材料的报道显然有些单薄,必须再次深入新闻现场,向读者提供新闻事件的背景性信息和前景性信息,因为这些信息的结合也有利于拓展新闻报道的深度。一名优秀的记者应该做到:根据材料中提供新闻事件的历史背景资料,经过采访核实后,以新闻事件今天发展的事态,核对材料中新闻事件昨天的背景,阐释新闻事件明天的意义。

2008年5月,《安阳日报》连续开辟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专栏。面对市政府重点项目办公室提供的一大堆重点工程项目进展情况汇总表和相关简报信息,记者没有把这些材料简单地组合成消息编发,而是由经济新闻部制订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在全市118个重点项目中筛选了投入大和影响大,完成投资比例较好和前期工作推进顺利的项目,派记者深入新闻现场。经过深入采访,记者不但核实了材料中提供的项目投资和进展情况,还挖掘出了重点项目落地后,安阳市有关职能部门通过优化程序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项目提供“保姆式”服务新举措等新闻亮点。《零售巨头“筑巢”安阳》、《迎接锻造设备行业的春天》、《安南高速:构建交通“十字架”》和《“国字号”博物馆尽现中华文明史》等30余篇报道集中展现了重点项目建设中的亮点,以及项目建成后给安阳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综上所述,仅仅依靠现成材料改出的新闻报道是缺少血肉的,不够鲜活的。我们说改进新闻宣传方式,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三贴近”,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内容的“三贴近”是党对新闻宣传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体现,也是新闻规律的具体要求。要做到新闻素材来源于材料,新闻报道出自于现场采访,这也需要记者去深入第一线,深入新闻现场。

精心提炼主题导语引人入胜

新闻采写和文学创作不同,一般先有题材,根据题材来提炼主题,这也是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而我们经常面对的工作汇报或工作总结等材料,往往是对某一个单位总体工作的总结或是某一项工作的整体汇报材料,主题众多。记者要坚持从材料中寻找多个新闻亮点,用丰富的素材从不同侧面反映、烘托一个主题,在一篇新闻报道中出现多主题是新闻写作的大忌。

新闻报道主题从繁杂的材料中提炼出来后,主题是否具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也是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根据新闻主题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由头,从而使主题在新闻报道中立体式呈现,而不是淹没在一堆杂乱堆砌的材料中,这是记者运用材料进行新闻写作的重中之重。

不少记者在新闻采写中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从材料中找到了新闻亮点,亲历新闻现场进行了补充核实,然而这样费半天事写出的新闻仍然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问题出在哪里?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近年来”、“据了解”等模糊的时间概念,以及“某项工作成绩斐然”、“某项工作进展顺利”等传统写法的新闻读起来味同嚼蜡,难免让人乏味。

用心钻研的记者可能发觉,如今,故事式新闻正在悄然风靡传媒界,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新闻的模式就是“华尔街日报体”的写作模式。“华尔街日报体”是指新闻从某一具体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写起,经过过渡段落,进入新闻主体部分,叙写完毕以后又回到开头的事例(或人物、场景、细节),有时也用总结、悬念等方式结尾。这种写法有利于从小处落笔、向大处开拓,引导读者从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地了解新闻事实,所以更能吸引读者。

记者在根据现有材料进行写作时,也可借鉴这种方法,在导语中运用白描的手法,提供一段感人的情节或一个生动的故事,从具体事件中引导出整个新闻事件,再从整个新闻事件转变为新的具体事件;也可以从材料中摘取令人意想不到的数字进行对比,随后讲述故事,再转入深层的道理。

以《我市大豆纤维制品成为外交部特供产品》(2008年4月11日《安阳日报》)为例,这篇新闻不是一则简单的信息发布,而是在导语中以国际友人收到我国外交部馈赠礼品时发出连声赞叹为由头,报道了安阳市农民发明家李官奇开发的大豆纤维制品的研制背景,以及大豆纤维制品被列为外交部特供产品这一新闻事件,既突出李官奇历经10年钻研实现了世界化纤史上中国原创技术零的突破,也突出了大豆蛋白纤维发展已远远超出纺织业本身的重大意义这一主题。

当然,“华尔街日报体”虽然能尽快抓住读者的“眼球”,但是,读者的兴趣不仅仅停留在新闻导语提到的故事和情节中,读者关注的始终是记者对新闻事实能否层次清晰地展开叙述,新闻事件与新闻背景和前景性信息能否自然组合。综上所述,记者在采写来源于材料的新闻时,既要注重突破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的写作结构,又不能忽略精选材料在整篇报道中的结构安排,尽管新闻写作方式可以不拘一格,但一个经验丰富的记者在新闻导语中就能留住读者的目光,并吸引读者饶有兴趣地读完整篇新闻。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活鱼新闻报道材料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巴西利亚买不到活鱼
最美材料人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材料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活鱼当成死鱼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