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与构建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2009-06-19 04:26王秋菊
新闻爱好者 2009年8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民

王秋菊 刘 杰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得公众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主席在视察人民日报社、做客强国论坛和网友面对面交流时,表示“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这表明官方对网络作为一种主流媒介、舆论传播主渠道的肯定。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网络舆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亟待网络媒体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媒介作用加以引导,以期使网络舆论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在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建设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网络媒体是一个全开放式的大众传播媒体,在这种媒介传播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并热衷于在网络上发表包括社会热点问题、公共政策以及评说关乎自身利益的言论。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以及网民参与身份的隐匿性,使得网络媒体成为公众评说社会热点事件、发表个人意见看法的首选媒介渠道。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形成快捷、信息多源,易调动民气,网民可以作为舆论主体平等地、广泛地参与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各抒己见,进而引导和影响事态的进程和发展,使网络舆论监督表现出平民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民意所向,并显示出强大的舆论监督作用力,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有利于伸张正义、维护社会公平。在2007年10月~2008年6月的“华南虎事件”中。正是由于网络舆论一浪高过一浪的难以平息的质疑浪潮和网民不遗余力地查找相关证据的行为,才会促进并推进了事件调查的进程,并最终使事件真相大白。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在整个公共危机之下,陕西西乡县粮食局在救灾粮中掺假,被网民揭发,此事件引起多方面的关注,促进了问题的及时解决。

大量案例表明:在网络空间中普通百姓真正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从而真正实现了公民的舆论监督权。在焦点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网民对关键事实进行认证,从多角度提出质疑,参与不同观点的争辩,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全新的媒体平台中呈现出来。网络舆论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国家权力和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在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中,阿友对事实的深刻分析、犀利评论、批评质疑对事件当事人产生了较为明显的监督效果。

网络舆论成功地实现了舆论主体的角色转变,使在传统媒体舆论环境下少有发言机会的普通民众得到了充分的言说与评论机会。作为社会公器,网络媒体提供给了公众一个实现知情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最便捷的渠道。而公民对于知情权、表达权与监督权的获取与不断完善,正是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进程,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与必要途径。公民权利的不断完善,离不开大众媒介的支持与保障。由于传统媒体很难为所有的社会成员尤其是底层的社会群体提供均衡的传播机会,因此网络舆论监督就显得尤为可贵。网络媒体创建了一个广泛的舆论共声场,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得以以平等的身份在同一平台上探讨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公众需要及时有效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使自身群体处于失语状态。从而充分实现公民的话语权、参与权、监督权,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理解与沟通。对社会公共事物的碰撞性讨论是社会民主进步的反映,通过网络舆论的汇集与影响达到了维护公民权益的目的,体现出了建设民主社会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可以说,网络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民主社会的形成,维护了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网络舆论监督在维护公民权益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网民的正义感和爱心容易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所迷惑和利用。网络信息的发布与传播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发布,在网络媒体上,每个人都可以集记者、编辑与受众的角色于一身,传播权力的过于集中致使信息传播者缺乏外在制度性的约束与监测,这就导致了网络信息因缺乏信息把关而使信息在传播源头上就受到质疑。在网络上很容易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并借炒作虚假信息的手段来实现自身的目的,这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秩序,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许多网民无意中参与了不良舆论的二次传播与扩散,成为不良舆论的推波助澜者,众多网民善意的心愿与正义感被网络中的虚假信息所蒙蔽和利用。由于网民对弱势群体所持有的道德同情与关注,而使网络不良舆论的生成与汇集过程极为迅速与有效,并且如放任这种态势的发展,极易使网络舆论失去控制。在2007年7月的“女童受虐事件”中,事件制造者正是利用了网民对弱者的天然道德同情感和失当的正义感来发起和号召了一起恶性的“网络救助事件”,正义感与爱心成为了易被不良舆论利用的筹码。

网络舆情的偏激性及非理性导致网络舆论监督失衡。“舆情是舆论生成前的一种特殊形态,它是群众的心理、情绪、意见、要求的一种综合表现。”舆情反映了舆论状态与当下网民的心态。网络公民身份的虚拟性、匿名性、隐蔽性导致了其言论的随意性与发散性,使网络信息出现了理性与非理性错综交织、善恶混杂、对错难辨的复杂局面。在网络舆论的形成与传播过程中,网民无形之中担当起舆论监督的职责,进而升级为网下的现实行动。重庆某学院旅游系大三学生“Die豹”(网名),因在网上发表“第一次在重庆本地感受到地震,很舒坦,我还在想为什么不来得更猛烈一点,死的人不够多”等过激言论而遭遇网络舆论炮轰和网络人肉搜索,不得不选择休学一年。网络舆论缺乏客观的舆论环境,加之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缺乏现实社会中必要的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致使网民制造网络舆论暴力事件,而导致网络舆论多为情绪化、宣泄性语言,缺乏建设性和理性的意见。近来网络越来越盛行“网络通缉”、“人肉搜索”等,这违背了网络舆论公开、公平的原则,而极大地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触犯了公民权益,并触犯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使网络舆论偏离了公平正义的轨道。

网络舆论监督的失衡局面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在舆论探讨中逐渐形成权威性言论,使其他网民失去对价值的独立性思考和判断转而迎合强势意见,从而使舆论形成意见合流;另一方面,由于网民在参与网络舆论中具有非理性心理,并且网络环境对内缺乏有力度的约束,而使网民的网络行为与在现实社会中的行为大相径庭,网络舆论没有及时跟进的舆论监督系统,网民一旦自律失败,便很容易沉迷于典型的网络“过于宽松”的舆论环境之中而无法自拔,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偏激、极端与异化。网民对于话语权的滥用必会有损于网络的媒体品质和网络舆论的公信力。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对网络舆论实行行之有效的引导,以期达到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的目的,就成为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网络舆论具有既能扬善,又能为恶所驱的双重品格,使公众对于网络舆论爱恨交加。网络舆论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利于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和完善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和控制。以长远眼光来看,网络舆论是否健康有序不仅关乎公民权益的实现与维护,还关系到当前构建和谐、民主社会的进程。

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加强舆论引导。网络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传播中担负着“把关人”和引导者的职责。在网络虚拟的舆论环境下,网民的从众心理极为明显,从而形成倒螺旋式的“一边倒”言论模式,当舆论绝对一致后,就易形成网下行动,从而使虚拟行为变为现实行为。因此,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索网络舆论监测与调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立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网络上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如尼葛洛庞蒂所说:“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客、播客等各种网络信息发布方式日趋多元,网络舆论的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社会生活中,网络舆论监督往往易出现双重效应。而且舆论监督的过程不易控制。传统媒体一般通过“把关人”进行信息渠道的封堵以实现对舆论的控制,但网络舆论的形成及传播过程难以监测与控制,网络舆论监测是网络舆论调控的基础,目前网络舆论还缺乏有效的监测途径和方法,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编校:郑艳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民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