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飞 丁永红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提出要及时改变以往固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教学以案例驱动,注重能力培养,以计算机系网络中心为基础构建合适的网络环境,以适应网络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践环节,完善学生能力的考核评定,促进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更快更好地发展。笔者对学校的一些专业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证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的兴趣显著提高。
关键词:问题;软件单一;考核评定;课程开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1.1当前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1)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过多依赖单一企业产品。
我国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一直存在许多先天性的不足,这也是现在许多专家提出的首要问题之一。目前我国在办公自动化和操作系统软件等方面,过多地依赖单一的企业产品。当今社会,什么都倡导从娃娃抓起,就连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也是从小学学习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Windows开始。很多专家正在积极倡导中国要摆脱微软的束缚,让国家的一代或者是几代从微软解脱出来。当然小学教育是为了掌握基本的操作概念和技巧,从最常见的微软产品开始也不无道理,但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就不应当只局限于微软产品了。 (2) 学不能致用。
从教学反馈来看,还有部分学生,特别是非理科院系学生通过一学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学习,也顺利拿到无纸化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的省级考试证书,但让他们完成一个实际通知的排版和打印结果还有问题。这也说明当前的考试系统和考核体系存在不足。
(3) 网络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我国在网络方面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将近20年的发展,已经基本与世界同步。在信息技术普及的今天,网络应用无处不在。 江南大学张基温老师在第三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曾谈到计算机专业发展空间的一个现象:美国选修计算机专业的人数逐年下降,中国学计算机专业的人数也逐年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不景气的现象。他认为: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术步入成熟期,信息采集、存储和检索以及信息安全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是服务科学与工程,服务是新的社会资源,信息时代将让位于服务时代。北大成立了服务科学工程系,浙大开设了电子服务专业,电子商务延伸到了电子服务。网络基础知识也越来越重要甚至要普及。
但是目前在国内,各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中突出了办公软件的使用,却弱化了网络知识的教学,同时当前的考核系统也缺少网络知识实践考核环节。
(4) 开设第一门计算机语言的误区。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语言从VB甚至从Java这些高级语言开始,北京大学裘宗燕老师在《论将Java等作为第一语言之利弊》中认为,“面向对象”并不是“做一切事情的正确方式”,实践中面向对象技术的主要用途并不是基本程序设计,这对于没有学过基本程序设计课程的学生来说太复杂,不易接受。
1.2我国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考核评定不完善
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考核评定仍然局限于笔试或者是上机操作,通过的学生方可及格或者拿到学分。实际上一份试卷或者一道上机操作题总会存在一定的偶然性,都不能最佳地判定学生的技能。特别是等级考试系统本身存在缺陷,如判分的不完整性甚至误判,以及由此带来的机械性。
2结合各高校自身不同的现状积极深入改革
2.1以Microsoft公司产品为依托积极开展基于多企业产品的学习
微软产品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深入到学校、企业和事业单位,在计算机办公自动化领域已经根深蒂固,这主要是由于Office产品和操作系统友好的界面和易用性使得普通用户很快上手,同时基于微软操作系统的软件产品也相对丰富。从普通用户考虑,微软产品是大家的首选软件,随着中国大学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全民受教育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国民对新的事物有了较高的接受能力,特别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关系到下一代计算机系统平台和软件平台的依赖性问题,同时也为了振兴国家软件产业,我们应该以微软公司产品为依托扩大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范围,适当引入其他著名企业产品,或者讲授国家倡导的开源软件。例如:办公软件WPS,操作系统Linux等,也可以使得学生对软件有更深的认识。从而在今后5年到10年的时间里改变微软办公平台和操作系统平台的垄断地位。
2.2各校应以计算机系为主体,各系开展基于C语言的学习
计算机语言是用户与计算机直接对话的工具,是计算机按照用户的要求或者是指令程式化的完成一定任务的手段。掌握了与计算机对话的语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会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工作机理,就会使计算机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和任务;而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会更好地学习高级语言,提高编程效率,更深层次地与计算机对话,更容易学习和理解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
信息化社会,没有电脑就不能办公,高校所有专业至少是理科专业应该以计算机系为主体开展C语言作为第一计算机语言教学。C语言是一门面向过程的语言,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程序化的工作机理。很多高校追求时髦,或者考虑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具有高效率、高产出的特点,于是就积极开设Java、C#作为学生的第一门语言,但北京大学裘宗燕老师认为,程序设计的教育重点应从问题出发,重点在于培养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赞成考客观题,如程序填空等,认为程序员考试树立了个坏榜样,使学生只会机械学习。关于高校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必须考虑如下问题:语言支持基本程序设计的重要概念是否足够简单并易于理解?能否在学了很少简单概念和机制后就可以投入程序设计实践?是否支持循序渐进地引入支持更复杂的程序设计的概念?是否有利于学生建立有关程序设计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行为方式?考虑上述问题,裘老师认为Java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不适合用作高校第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2.3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以案例驱动,注重能力培养
各院校应对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进行探索,坚持面向应用改革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摒弃过去许多学校采用的菜单式的教学模式,而代以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教学三部曲。精心选择典型任务,围绕任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怎样去解决问题,最后归纳分析,举一反三。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课程着眼点从“知识”改为“能力”,把“知道”改为“会做”,把学生从枯燥“菜单”式的教学中解放了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活泼、实用的案例学习。建立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考试、提交作业、资源下载、网上答疑、讨论等功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2.4依托学校的局域网和网络实验室,积极开展网络基础和网页制作教学
网络基础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Intenet基本普及,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通信,进而向群集和分布式系统集成发展。各大企业均已构建无线办公和移动办公平台,网络将无处不在,办公将无处不能。网络基础知识的理解,网页制作技能的掌握将是学生适应今后就业和发展的需要。
各院校应依托本校的局域网和网络实验室,开展网络基础知识和网页制作的的实践教学。网络基础和网页制作实践性比较强,没有实践的网络相关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通过网络实验中心,可以实现局域网、广域网的实验,实现交换路由的配置,实现无线网络的配置实验等,同时结合网页制作构建自己的网站和配置网络服务器。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在Intenet上冲浪的过程中,本地机器、众多网络设备以及远程大量的网络服务器是如何协调工作,完成一个完整的网页浏览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以及更有效地防范网络侵入,提高学生在就业、择业中的实践技能。 2.5考核评定方法的改革
学校每4年一次的评估或者认证可能会成为一种常态,评估或认证将注重学生的能力。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曾强调以后教学主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各院校的考核评定方法也应相应地做出一些改革,目前高校普遍采纳无纸化考试来评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本身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发现也存在诸多的弊病。统一的无纸化评定看似公平,其实也存在偶然性,包括机器环境的客观和学生本人的主观性。鉴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学生要有更强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机械地完成题库中题目的填空或者操作、单一的无纸化考试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应该建立更加灵活、更加丰富的教学考核评定方法,注重能力和创新的培养。例如:创新作品可以加分,参加竞赛(例如软件设计大赛、网页设计竞赛、Word排版大赛等)获奖可以免修等。
3总结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以计算机系为主体,各系都应该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对高校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课程内容的选择,相关软件的配套以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能力的考核与评定将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研究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佚名. 信息学院召开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研讨会[EB/OL]. [2009-3-24]. http://www.joyuc.com/?action-viewnews-itemid-9709.
[2] 吴启迪.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在第三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育,200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