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我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09-06-18 04:42安明华
新媒体研究 2009年16期
关键词:名牌竞争力核心

安明华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汽车企业欲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汽车民营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汽车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820187-02

进入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第四大汽车生产大国。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轿车业迅速发展,正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亮点,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但是,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存在的差距。中国汽车企业在生产规模、技术研发还有品牌、企业文化与管理等方面均远远没有达到国际水平。若要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较量。表现在产品、质量、品牌、价格以及服务等方面。由此,中国汽车企业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争创名牌为手段,以企业文化为后盾,全面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

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

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对于汽车企业来讲,创新也是提高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强汽车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应该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引进适用技术,提升引进效益

我国汽车企业还不完善,要想迅速地掌握技术,引进不失为好方法。但引进过程不能盲目追“高、精、尖”,而忽略了中国的市场现状与企业自我的技术消化能力。我们在引进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引进的技术要与企业自身技术条件相匹配,能够尽快形成竞争优势,这样可以避免引进的技术不被企业消化吸引而陷入再引进怪圈。第二,引进的新技术要有比较宽的市场外延,经过本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后,能形成多层次多产品的产品族群。第三,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引进掌握具有与本企业战略规划匹配的核心技术。引进技术从短期看,可以较快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从长远看,核心技术靠引进终究还是会受制于人,难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在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自主创新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在消化吸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第一,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不盲目模仿,而是根据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改进。第二,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创造人性化的产品引领市场需求导向。汽车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并不是产品的技术含量越高越受消费者欢迎,产品的技术含量超过了消费者的接受能力,只能被市场抛弃,许多高科技产品的失败都证明了这一点。第三,加大消化吸收技术的投入。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只重视引进、不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在引进方面舍得花大钱,但在消化吸收方面却不肯投入,我们应改变这种状况,加大在消化吸收方面的投入。

(三)在消化吸收基础上,进行自主研发

引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消化吸收也不是根本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达到技术上的自立和超越,实现自主研发。

二、以信息化为动力

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以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已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汽车产品关税的逐步下调,汽车市场的开放性和竞争性会越来越强。提高整个汽车产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及产品生产、销售成本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企业内部信息化

汽车行业大型(集团)企业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营造了很好的信息化环境。企业对建设电子商务系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有的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化公司,负责集团或公司的信息化工作。目前一些大型的汽车整车企业,尤其是合资企业,例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上海通用、长安汽车和江铃集团等,其整体信息化水平都已相对较高。它们普遍采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相结合所形成的各种企业信息技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工艺编制capp、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同时,他们均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和内部信息网络系统,有的企业还投入大量资金进一步完善和扩充其设备和功能。

但是整个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水平还是相对较低的,尤其是产品销售不畅、领导信息化意识淡薄的企业很多,有的企业甚至至今还没有计算机系统和内部网络系统。到目前为止,国内整个汽车行业也只有2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主页。

(二)电子商务

进入90年代以来,汽车市场国际化越来越迅速,传统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一方面,大批量低成本生产方式无法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汽车厂家又不愿为突出产品的个性化设计而冒高成本的风险。而今,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终于出现了,即“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可以彻底解决从产品世界到商品世界的沟通问题。通过电子商务,汽车生产商与顾客的联系大大方便了,而零部件通过网上采购可以真正实现全球化采购,既可降低零部件采购成本,又能选择到性能优良的零部件。

因此,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可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以争创品牌为手段

当今世界,品牌时代已经到来品牌成为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争创名牌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创立名牌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品牌定位

品牌的定位关系到品牌的价值,但并不代表只有高档的定位才能显示汽车产品的价值,适合大众的品牌同样具有高价值。因此,我们在对中国轿车进行品牌定位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应立足国情,做大众名牌。不可否认,汽车品牌中的部分品牌如劳斯莱斯、宾利,定位于高端,发源于西方,已有百年历史,对消费者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但名牌并不一定高价,美国、日本的企业并不追求高档品牌,相反,比较知名的品牌都是一般消费者能够消费得起的品牌,如雪佛莱、丰田都定位不高。随着我国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中国汽车企业品牌可定位于适合大众购买的性价比高的品牌。

2.应对国际竞争,做世界名牌。仅定位于国内的大众名牌是不够的,中国汽车企业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做世界名牌。中国品牌与外国品牌存在差距是现实,但做世界名牌是中国汽车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面向数字化时代,做知识名牌。我们在定位于大众名牌与世界名牌的同时,还应充分意识到时代的特征,紧抓历史发展机遇,提升我国汽车品牌的时代感与科技感,做知识名牌。

(二)塑造品牌形象

国外汽车的品牌形象经过长期的塑造,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印象。例如,提及日本车,总会让人想到“经济适用”,美国车则“舒适、动力强劲”,德国车“精致、耐用”,这已经形成了一种汽车的文化。中国汽车则由于历史短,积淀少,在消费者心中还难以树立固定的品牌印象。中国的大多产品往往给消费者有廉价、劣质之感,这严重影响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塑造。因而,我国汽车应花大力气改变这种不利情况,为消费者塑造一种优质廉价的积极形象。

四、以企业文化为后盾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特在《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10年中将成为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不仅如此,企业文化还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

美国学者弗兰西斯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热情,你不能用钱买到主动,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文化而争取到。”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国汽车企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但在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还不明显,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自主创新,打造民族品牌,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着手,提升中国汽车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参考文献:

[1]约翰·内希姆著,《绝对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高和生、郑继虎著,《我国汽车行业信息化现状及发展策略》.

[3]薛可著,《核心竞争力:“强”是“大”的基础》[J].企业研究,2001,(4).

[4]金碚,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200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名牌竞争力核心
设计我的姓名牌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责任竞争力:企业可持续发展 的必选项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撕名牌”大战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参考答案
只穿名牌的“标签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