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敏
摘要:盈余管理是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今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基本概念,剖析了盈余管理的利弊,分析了盈余管理的手段,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文章最后还介绍了度量盈余管理的几个常用模型。
关键字:盈余管理;利弊;手段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按照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的定义,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而另一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的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更深入的认识和研究,盈余管理有了一个较为准确和全面的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管理者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逾期的压力和自身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为了得到满意的财务会计结果,在遵循工人会计原则的基础上,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多计或少计收益、少计或多计费用成本,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
二、盈余管理的利弊
1.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总有人把企业盈余管理等同于会计欺诈,特别是美国安然公司事件、世界通信公司事件的出现,更使人们对企业盈余管理产生了误解,总把盈余管理与会计作假相提并论,但是从客观上看,适度的盈余管理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市公司如果能站在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管理角度进行适当的盈余管理,对其发展是有利的。适当的盈余管理能帮助上市公司克服眼前暂时性的困难,缓冲突发事件,维护公司形象,保障资金和原材料供应少受干扰,从而保持公司股价稳定,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有力契机;另外,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在符合税法所蕴涵的政策导向的原则下进行税收筹划,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2)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更好的传递内部信息。管理者经常可以获得一些独有的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往往相当复杂并具有专业性,管理者若要以报告形式把它们传递给投资者,代价将会非常高昂,管理者可以通过采取盈余管理的方式,合理调整利润,更好的把内部信息传递到资本市场。
(3)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降低契约成本。由于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订立的契约总是具有不完全性和刚性,经营者可以利用盈余管理对未逾期的状况做出灵活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免除契约重新订立的花费,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企业价值。
2.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造成一系列的危害:
(1)过度的盈余管理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当盈余管理超过合理的限度时,就很容易变成利润操纵。企业管理当局对会计信息可以按照其管理目标的需要进行“加工、改造”,使其披露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客观性、全面性,有可能误导投资者的判断和决策。
(2)过度的盈余管理使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盈余管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维护经营者和企业的利益,但一旦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对他们进行不利的盈余管理,就会对衡量企业业绩的盈利指标的可靠性进而对整个财务报告体系失去信心,影响企业的声誉,给企业将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过度的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人、债权人与国家的利益。盈余管理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管理当局的私人利益,所以盈余管理主要来自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驱动,而企业管理当局的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又存在不一致性,因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会促使管理当局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经济利益。
三、规范盈余管理的手段
1.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的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关联购销、费用转移、托管经营、租赁经营、承包经营等方式,如果关联方交易是以公允价格定价,则不会对信息使用者造成误解,也不会成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手段。但在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来源于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其实质是通过合法不合理的方式,将上市公司和关联方进行交易产生的利润向上市公司转移,亏损则转出上市公司,以此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2.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进行盈余管理
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在一项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人们通常很难判断哪一种更能公允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于是一些企业就利用会计政策,如折旧政策、存货计价方法、合并政策的变更来等来调节盈余,利用会计估计及其变更主要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无形资产受益年限以及各项准备的计提、其他资产的摊销等方面进行调整,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3.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助于报表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很多行业缺乏公开的活跃市场,会计上的很多专业判断是定性的,不是准确的定量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有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资产评估机构的报告,估计和人为的因素越多,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越大。
4.完善相关准则和制度
现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在很多方面都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就为工作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提供了更宽泛的条件,给管理当局提供了操纵盈余的机会。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都是在不违反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情况下实施的,因此,治理盈余管理,应该对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予以完善,尽量减少准则中的模糊性语言和概念,尽量对具体的事项做出具体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任春艳. 盈余管理的利弊及控制[J]. 会计之友.2008.(11).(下).
[2] 孙红梅. 论公司盈余管理[J]. 山东商业会计.2006.(1).
[3] 熊莉. 试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及其规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3).
[4] 李琴,李文耀. 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及其防范措施[J]. 时代经贸.2007.(6).
[5] 赵祥静.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与治理[J]. 科技信息.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