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生态哲学与生态政治

2009-06-18 04:42赵亚楠
管理观察 2009年36期
关键词:哲学人类政治

赵亚楠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哲学与生态政治的起源、内涵的探讨,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生态哲学 生态政治

一、生态哲学的兴起

影响自然的秩序。生态哲学的兴起是对工业主义、资本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科技中心主义进行生态批评,因为它们将持续削弱生态系统,制造环境正义与资源掠夺的问题。工业主义引发工厂需要庞大的物质原料、劳力与水资源,工业革命从大规模工厂生产和都市化发展,到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出现,不断改变自然的环境,造成工业化社会的污染与环境恶化。资本主义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引发过度生产与过度消费的问题,过度生产-需要更多的技术、原料与人口;过度消费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资本主义过度的扩张,甚至是病态性的扩张,以及它扭曲的道德价值观,使我们以商业与工业所建立的消费价值观为主。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扭曲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可以支配自然万物,所有自然物的存在是为了人类的使用与福祉,人类因而开启一场生态的浩劫。生态哲学的目标是解放人类中心的传统思维,营造一个可以存活、可以持续的社会。科技中心主义经常与人类中心主义相连结,相信人类能够透过科学知识的拥有,进而了解和控制自然的过程,甚至可以利用科技的方法来解决所有环境的问题。科技中心主义的核心目标乃是以促进人类进步并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为主,科学的发明是为了征服与掌控自然的力量。生态哲学批判人类对自然物的工具主义观(instrumental view)-认为自然物存在的价值只能依照人类的需求而定;打破“生存就是竞争,消费就是增长”等传统价值观,不再认为人类只要不断征服自然界,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财富的累积。

唤醒这种生态危机的代表是一连串关怀人类对环境冲击的作品,从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1962)这本书开始,卡森确定杀虫剂对生态系的危害,提醒人类滥用化学药剂终将自食恶果的道理。卡森提出两个重要的议题:那就是人类的活动能够产生急遽且无法预料的结果,以及生态系比我们过去所了解的更加脆弱;紧接的是罗马俱乐部出版的《成长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 , Meadows et al. 1972),这本书强调人类经济

活动的方式所造成的资源消耗与污染,已经超过地球的承载能力,从长远来看,持续目前的方式是一件不可持续续的事情。还有《生态者》杂志的编辑群撰写的《生存蓝图》(A Blueprint for Survival, Goldsmith et al. 1972)一书,他们认为如果想要解决复杂的工业社会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则需要建立一套重新评估的方式,而文化价值与社会秩序必须被改变。这两篇报告的重要性源自于他们重写环境的议程,透过工业主义的问题以及现代社会的价值建立绿色评论的基础,绿色评论能突显出左派与右派的传统政治是基于物质主义与经济成长,以及自然物的工具主义观点。

60年代的生态危机所引发的生态意识,使美国从重物质价值转向追求后物质价值,重物质价值-反应出人类对经济与物质安全的基本需求;而追求后物质价值-则是反映出人类对自我发展、知识和美学等高级需求。这种后物质价值成为环境改革的内在原因。

二、生态政治的兴起

生态政治是20 世纪60、70 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公正的生态社会为目标的政治思潮和运动。生态政治的兴起并进而在全球掀起的绿色浪潮,成为当代世界政治生活中最令人注目的政治现象之一。任何政治运动的背后都必须有哲学理论的基础,生态政治运动也不例外。和传统的政治哲学相比,生态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促进了人的思维的根本变革。

1970年首次的地球日是生态运动的分水岭,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进而促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成立,是生态哲学重要的里程碑。它促使一批哲学家、生态学家、科学家和政治家投身生态运动,担当起反省和规范运动的任务,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运动的方向。随后联合国、OECD、欧盟、和许多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推动全球化的环境改革。

生态哲学或环境哲学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由于人类经济技术盲目地发展造成人类生态环境危机的境况下产生的新兴哲学应用学科之一。1970 年举行第一个“地球日”(Earth Day)之后, 1972 年联合国环境大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环境哲学形成的标志是这一时期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有关环境哲学的重要论文和著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72年, 威廉姆•布莱克斯编辑出版了学术论文集《哲学与环境危机》。1974 年, 挪威学者S.kavloy 正式提出“生态哲学”一词。生态哲学开始广泛探讨为什么应该和何以能实践的问题,开始以主动挑战的精神剖析和反击西方哲学、科学与文化传统中的谬误。从一系列哲学根本问题和话语形态上看,生态哲学都可以说是西方现代哲学史上实质性的哥白尼革命。

生态哲学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18-19世纪的“生态浪漫主义”,梭罗是“生态浪漫主义”的代表;“生态浪漫主义”源于阿卡狄亚式(Arcardias)的田园主义生态学-主张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思想延续18世纪吉尔伯特、怀特(Gelbert White)的田园思想,表现在梭罗的作品中最为明显,所以又称为“梭罗浪漫主义生态学”。梭罗的文章批判工业革命的文明发展与物质主义的风格,试图颠覆科学与资本主义的价值与结构,以及西方宗教反自然的传统偏见。梭罗的自然写作对美国文化提出严峻的批判,因而被冠上启蒙生态意识的美名。梭罗的感受是基于自然环境的美学欣赏以及人类生活与自然的整体性关系,他不愿意见到自然因人类一时的兴致被剥削,因为人类在广大且复杂的生态系中只是一小部份。特别是他强调小规模的家庭工业和小型的农业经营模式,才不会干扰

70年代生态政治的兴起,首先与“环境联盟”的形成有关,特别是国际环境联盟之形成。Hajer(1995)认为生态现代化兴起的三个路径:第一条路径与1980年发表的《世界保护战略》(WCS)有关,这个报告是《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完成的。这个报告建议:以资源高效率利用和环境规划为基础,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促进自然保护和环境政策的制定,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的联盟。第二条路径与OECD(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活动有关。1970年OECD环境委员会成立,作为环境问题的指挥所与协调者,特别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在1979-1984年期间,组织许多会议,发表研究报告;1984年6月,它召开环境与经济的国际会议(ICEE),讨论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的效益与效率、经济政策的作用等。会议的主要结论是:合理的管理可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OECD,1985)。第三条路径与联合国的发展、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委员会有关。联合国的一系列报告,包括《北方-南方:生存规划》(North-South:A Programme For Survival,1980)、《公共安全》(Public Security,1982)、《公共危机》(Public Crisis,1983)和《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rture,1987)等,形成环境与经济相互作用的超国家共识。

其次,除了国际上的“环境联盟”之外,从1981年起,西欧许多国家如芬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卢森堡和瑞士的“绿党”相继进入议会,成为议会中绿色政治的力量。绿党又可称为“生态党”,以环保、和平、社会正义为共同诉求,是全世界唯一进行跨国串连的政治力量。在欧洲地区,二十九个国家的三十二个绿党和绿色组织结合成立欧洲绿色联盟(European Greens Federation),2004年二月因应欧盟的运作,进而成立欧洲绿党(European Green Party),现在是欧洲议会中的第四大党。亚洲各国绿党曾于2001年4月在澳洲堪培拉举行亚太绿色联盟筹备会议,成立于1996年的台湾绿党也是此一联盟的重要发起人。2005年2月亚洲各国绿党和绿色团体进一步在日本京都聚会,确认了亚太绿色联盟二十三个国家二十七个绿党或环保团体的成员身份。

第三,私有、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环保团体的诞生,在人权、环保、两性平权、国际开发、人道救援、安全等议题与工作上,非政府组织整合了民间的资源,结合了志工的力量,在环境保护的议题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发挥无可取代的功能。例如,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优先、荒野协会、山峦协会、生态学会、主妇联盟、动物保护协会、永续联盟等,他们不仅关心社会和政治哲学的层面,也关怀人类和社会组织之关系。

1980年代以来的生态运动与新社会运动密切结合,而形成了多种思潮的复合体;新社会运动包括:女权运动、反核运动、反战运动及援助第三世界运动等。此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对现实的不满、怀疑工业化社会盲目增长的动机与意义、主张实行生态经济、反对核扩散、要求加强基层民主和改变政治党派的作用、改革传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生态运动企图挑战或改变既有存在于阶级、种族、性别、国籍、信仰等等的平等关系,认为阶级、种族、国家间的政治社会经济关系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因而引发追求“环境正义”的运动。部分生态运动者结合妇女运动,而演变成为“生态女性主义”;部分结合反核运动与反战运动,呼吁停止自我毁灭与浪费资源的武器竞赛,例如,抗议军工业研究反军事工业复合体 (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运动;部份关注开发国家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环境歧视,进而展开反生态殖民主义运动等。生态殖民主义是开发国家掠夺第三世界国家的自然资源,并且将高污染与高耗能的产业移植到第三世界国家,造成落后国家饱尝工业污染与环境破坏的苦果,然而大多数的经济利益则是进入已开发国家的口袋。

生态哲学不再只是关切生态环境等议题,甚至扩展为重视环境正义的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涵盖了环境平等主义与环境种族平等主义的思惟,把环境不平等的因素推向政策议程,透过政治与社会的力量进行改革。生态哲学者开始思考分配价值原则:为什么富有的国家与个人总是从经济开发中得到绝大部分的好处,却因此牺牲贫穷国家与弱势人民的权益?为什么高污染性的工厂总是建在穷人或弱势者的家园附近?污染的代价似乎无法由所有阶级公平地承担。

三、生态哲学与生态政治之对比

生态哲学以前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哲学基本问题,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类目标。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环境哲学、环境伦理具有基本相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国内对生态哲学的研究主要探讨,生态哲学内涵、生态哲学观念、生态哲学的地位、生态哲学发展历史等问题。2003年11月8—9日,首届中国环境哲学年会暨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主要就环境哲学的如下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从哲学角度所作的关于环境伦理学的文章、作品, 概括说来反映出两种观点。一种是传统的泛道德主义,这种观点试图将以现世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向外延伸,及至更完全地给人类的子孙后代、非人类动物、所有有感知的生命, 甚至给整个自然界以道德的承认和保护。泛道德主义极大地依赖于一致性原则,并且典型地以这样一种观点为前提,即不涉及评价主体,便没有价值可言。第二种观点正相反,其基础建立于生态科学。这种观点试图从对于自然的综合观点这里指以生态为中心观点中提取关于内在价值的某些基本法规。……哲学家们对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即人类和非人类个体、物种、生态系统及整个自然界各自所有和所处的道德地位问题各持己见。不过, 他们对这一点是有共识的, 即, 人类与生态规律的联合已成为头条戒律生态学是一种伦理学。那么, 究竟什么能有资格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呢关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从一个极端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到另一个极端的以生态为中心的整体主义, 多种多样, 不一而足。主要包括泛人道主义、感知主义、生机主义和整体主义。

将生态哲学放在西方哲学史的发展过程中来看,可以看出,生态哲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哲学取向。可以认为生态哲学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具有区别于近代哲学的特征,已经成为生态哲学范式。

生态政治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狭义的生态政治仅指针对生态议题的政治活动。广义的生态政治则指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处理政治事务,而形成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研究政治现象形成了生态政治学。使用生态学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处理政治实践形成了生态化的政治。

广义的生态政治包括两个方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生态政治以生态政治学为指导,尝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局面。

国内的生态政治研究主要关注生态政治学。对于生态化的政治运动关注较少。随着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生态化政治问题开始备受关注,比如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体系研究、官员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等。但是人与自然关系出发,拓展到人与人关系的系统化理论研究非常少,将生态问题和政治问题割裂开来的倾向虽然开始弥合,但是尚未很好地融合起来。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市场的形成,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已经从一个国家扩展到成为全球性问题。与历史的发展相一致,关于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思考也逐渐超脱了生态科学的限制,上升为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的生态哲学。生态哲学作为有关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和方法,给人们提供生态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生态问题,环境保护和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共同面对的现实议题,在生态哲学的指导

下,生态政治运动在全球兴起,生态组织蓬勃生长、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制定了相应的生态政治战略与政策。生态政治的研究具有世界性的、全球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当代主义[海外中文图书] / 洪镰德著: ISBN:9578186436: 作者:洪镰德 著: 出版社:台北 : 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年份:2004

2.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2007中国现代化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范云霞:《中国环境生态伦理现状研究综述》,载《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9月第9期。第108-111页。

4.〔加〕温克勒《环境伦理学观点综述》,陈一梅译,摘自加《加拿大哲学评论• 对话》年第一期合刊。

5.温峰:《生态伦理与构建和谐社会》,载《理沦导刊》,2006(10),32-34。

猜你喜欢
哲学人类政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人类第一杀手
菱的哲学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