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心理的和谐发展

2009-06-18 05:05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工作发展

裴 娜

摘要: 教师心理和谐发展是教育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本文从教师心理不和谐的表现、原因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探讨了如何促进教师心理的和谐发展,强调了教师心理和谐发展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教师心理和谐具体表现原因途径

现在教师的工作、心理压力不断加剧,教师心理和谐问题是近几年心理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00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教育频道联合启动的一项8699名教师参与的调查显示,82.2%的教师反映压力大,38.5%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另一项研究表明:教师表现出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的比例约为16%,按这个比例推算,全国就有一百多万中小学教师处于职业倦怠的痛苦之中。教师心理的和谐发展是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关键,这一问题急需引起社会和教育界的关注。

一、教师心理不和谐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辩证的认知、思维方式。

教师采用负向的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导致自我教学效能感偏低,进一步形成错误的自我意识,从而萎靡不振,丧失工作热情。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外部归因,认为学生的成绩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能力、学习材料、客观条件等外部无法左右的因素,而这些都是教师无法控制和把握的。因此,教师听天由命,怨天尤人,听之任之,滋生消极心理,这种片面的归因方式对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自身心理和谐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二)缺乏高尚的爱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教学不能称之为教学。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教学本身就是情感性的过程。教师缺乏以师爱为核心的积极的高尚的情感主要表现如下:

1.教师缺乏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只有“好之”、“乐之”,对教育事业感兴趣,才会激发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积极情感。合格的教师要培养自己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光荣感,激发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兴趣。

2.教师缺乏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教师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以满腔热情高昂地教学,往往会使学生也情绪饱满,从而更加热爱这一学科,进而热爱老师。教师也会充分体验到学生对自己的尊重,达到心情愉悦的效果。这种高尚情感的缺失往往会使教师内心空洞,讨厌自己的工作,讨厌学生。这对促进教师心理和谐发展是很不利的。

(三)缺乏轻松愉悦的情绪。

教师应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在课堂上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以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和感染学生。教师在“传道”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授业”、“解惑”中,要循循善诱,尽量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教师在生活、工作中能否调控自己的情绪,并使自己的情绪在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轻松、愉快状态,是教师心理是否和谐的标志。

二、导致教师心理不和谐的原因

(一)多重社会角色间冲突导致的压力。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担当着多重重要的角色,教师也是如此。教师在学校要扮演优秀教师的角色,在家里要扮演好父母或好儿女的角色。多重社会角色会对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这种多重角色冲突所带来的压力往往使教师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与家人、孩子多沟通,导致很多工作优秀

的教师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进而影响工作。

(二)教师职业的多重矛盾冲突造成的心理问题。

教师除了脑力劳动强度较高外,还要对社会、对家长、对年轻一代的成长高度负责,因此经常体验情绪上的紧张和痛苦,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其他人群大。那么教师的心理压力从何而来的呢?

1.社会的高期望与教师的承受力之间的矛盾。现今,国际竞争将主要表现为教育竞争和人才竞争,而教师在教育的发展中又起着关键的作用。总体来说,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很高。同时,教师还要克服来自家长、社会的期望和干预,致使一些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2.教师的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为人师表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而有时角色转换不能自如,且在主观上教师自我塑造的“完人意识”过重。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活跃、行业待遇、职业社会地位等多种情况变数大而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就出现了成就感不强、贫困、焦虑、抑郁、自卑乃至绝望等不良心理。

(三)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在教师队伍的整体构成中,受人关注的“优秀教师”是少数,大多数教师长期处在默默无闻的状态,有的甚至成为“边缘人”。而长期得不到关注的人,渐渐地就会产生寂寞无助的感觉,容易产生失落感、挫败感、猜疑感和偏激情绪。同时,教师缺少进修、深造和体育运动等放松身心的机会,这很容易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

三、促进教师心理和谐发展的途径

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首要要素就是教师心理和谐发展。

(一)做好预防工作,促进教师心理和谐发展。

1.减轻教师负担,增强工作愉悦感。教育管理者应当合理安排学校各项工作,合理分配教师备课、外出进修与休息的时间,降低会议与形式主义的要求等,确保教师有充分、恰当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创造性劳动,需要不断学习。实行“弹性”管理,能使教师自由支配时间,给予教师更多的个人独立思考与钻研时间。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自由时间是根,它滋养着教育艺术的枝和叶。”教师能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少,所教知识枯竭的时刻来得就越快。因此,教师没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学校来讲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2.民主团结,创建和谐人际环境。学校管理者应建立一种民主、团结、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是学校管理改革中的重要任务,还应努力创设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团体心理气氛。因此,学校领导要平等对待每位教师,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深入群众,关心每位教师的身心变化。

(二)教师心理和谐发展的自我调适策略。

1.正确认识自己。人的“自我”包括“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部分。现实自我即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想自我即自己理想中的通过努力将来要实现的“自我”。一些教师无视自己的客观情况,过于追求完美,为自己设计了过高,甚至无法实现的“理想自我”,使现实与理想落差太大,导致自己陷入焦虑、抑郁,遭受心理挫折的打击。还有一些教师对现实自我的认识片面、极端,导致盲目自卑或自大,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为自己设计合适的理想自我,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自己,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2.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于人对事物的评价、认识引起的,而消极情绪则往往是由错误的认知导致的。教师的绝对化、概括化、糟糕至极的认知方式严重影响心理和谐,产生诸多不良情绪。因此,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不对自己和别人提绝对化要求,不以偏概全,不做糟糕透顶的设想。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压力必须得到宣泄,对此教师应该培养业余爱好,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通过转移注意力愉悦身心,并能在放松中捕获灵感。

3.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计划。时间管理技巧可以使工作、生活更有效率,避免过重负荷。教师在相对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应按照短期、长期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调动内在潜力,不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完善心理素质。

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教师心理辅导活动,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帮助教师走出心理误区,完善人格,构建和谐心理。

参考文献:

[1]杨秀玉,杨秀梅.教师职业倦怠解析.外国教育研究,2002,(2).

[2]刘灿传.浅议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教育导刊,1997,(8,9).

[3]吴聪治.论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教育探索,2002,(9).

[4]王晓茜,朱莉莉.试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6).

[5]学校管理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心理工作发展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心理感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不工作,爽飞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选工作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