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 鑫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个热门话题。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充分发挥小学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创新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乐趣,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推动学习的进程。
小学语文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应用直观教具、电教、实验、音乐、教师的经典评议等手段施教,把课堂营造成一种美的情境,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学习,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知识和理解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总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围绕教师的“标准答案”转圈圈,课堂气氛单调,难以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不迷信权威,在学习中敢于提出问题,发表独到的见解。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
二、大胆教改,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彻底转变教学作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导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向交流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更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要让学生展开讨论,尤其是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使“一言堂”变为“群言堂”。
教师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次发现,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有时,教师还需要开放教学空间,要适时地运用一些电教器材。增加学生创新质疑的情趣。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创新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开发和扩展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个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活动的需要,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新发现,教师要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教学氛围。
比如在教《火烧云》时,我是这样做的:(1)先让学生默读,说出哪些地方写了火烧的云变化多、变化快,引导学生思考:天空出现了什么?怎么样?后来怎样了?看的人怎样表现?进而让学生领悟,先写某种动物出现,接着写样子。又写变模糊,不见了,最后写看的人的表现。(2)学生领悟写法规律后,让学生依照这种方法进行说话训练,做到仿有对象,学有目标,还要有创新,鼓励学生用其他动物和静物来比拟火烧云的形态。同时,教师有意地营造质疑问难的气氛,有目的地创设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找出疑点,大胆推测和想象,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3)要求学生把练说、练笔结合起来,让学生争相发言,获取信息,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描摹,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种情境的创设,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四、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大胆猜测作及时、合理的评价。其重在培养学生猜测的勇气、能力和自觉性,决不可奚落挖苦。课堂上允许思维敏捷的学生争先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有利无害的。学生抢答。教师不能评价是“出风头”“爱表现…‘个人主义”,不然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抑制学生的直觉思维。及时、合理的评价,有助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新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和判断力,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人,决不可能有创新的想法。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给予适当的鼓励,会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增强自信。如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微笑的点头……可以使学生信心倍增,攻克难关。在赞扬声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去。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张恩芳
在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传统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对人才的要求也愈加全面,不但要求具有渊博的学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个人给人的最初印象,除了外貌、口语表达能力也非常重要。在工作中,交际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口才。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
职业中专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不同,它强调就业,想要在就业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就要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要适应今后就业的需要,就要培养学生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做到发音准确,要学习一般的交际口才,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但是,综观职业中专课堂的现状,学生们口语表达能力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是课堂主动发言的人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一直以来都缺少语言表达的机会,而且害怕在回答问题时出错,也造成了他们的沉默。另一方面,从传统的语文教育本身来看。片面强调了语文教育思想教化的功能,而忽视了其工具性;把重点放在对学生语文书面能力的训练上,而忽视了口语表达能力训练。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分开说,听和读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收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白。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
因此,语文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能力,集中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几个不同方面,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然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许多的弊端,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培养比较薄弱。
首先,中国教育的应试体制,决定了书面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记住的标准答案很多,而需要学生自己表述的主观试题则相对较少。客观上造成了语文教学重读写而轻听说,重写作而轻口语。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虽然有关于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教学要求,但是,长期以来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一些语文教师仍然坚持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把阅读和写作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多面性,认为口语教育并不重要。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交流是人类社会中必不可少的,而能够正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非常重要,没有口语表达能力,与他人沟通协作非常困难,即使满腹诗书,也很难有用武之地。
因此,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如何开动脑筋,让学生开口说话,并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我们应该完成的重要教学目标。
为了让口头训练经常化,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让学生开口讲话,产生表达的愿望是第一步。对于不愿意在课堂主动发言的学生,我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意志,不会用勉强的方式要求他们发言,避免他们对口语表达产生畏惧乃至反感的心理,而是开动脑筋,寻找另外的渠道,让他们参与表达自己见解的活动。
生活中处处都有让学生“开口”的最佳素材,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捕捉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循循善诱,让学生产生不说不快的愿望,进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在课前,我为学生设置了课前的“五分钟新闻”活动。由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题材,注重即兴发挥,重点放在学生最感兴趣的热门话题上,事实证明这种方法非常成功。由于这些社会热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的兴趣空前高涨。喜欢演讲的学生每天课余花很多时间来准备材料,演讲时更是滔滔不绝,而平时少言寡语的学生,对别人的观点或赞同或反对,也产生了表达意见的要求,因而参与程度空前,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开口说话的目的。
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之后,我在教学中就注重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达技巧。在这方面首先帮助学生积累自己的词汇量。如果语言是一座大厦,那么词汇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建筑材料。积累词汇的最好方式,就是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当学生的文学素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而然就会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并且可以做到吐属有致,言谈博洽。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组织口语表达的专门课程,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将他们的优缺点加以比较,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采人之长,补己之短。这种课程的安排方式很灵活,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比如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演出;或者为学生模拟情境,比如安排一场辩论会,让他们代表意见不同的人进行辩论。在这种口语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的热情高,而且效果也很良好。
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久的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我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思考,并借鉴各位同行成功的经验,力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尽自己的绵薄之力。